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是怎么回事?展恒基金网整理了相关资料,对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原因进行分析和介绍。
1.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降息、降准,货币宽松是诱因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大多投向于银行存款、资金拆借及逆回购、票据、其他货币市场工具、债券、信托计划等安全性较高的资产,收益率普遍偏低。去年年底以来,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降准和降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继续“缩水”。数据显示,上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不到5%,预期最高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不到3%。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5.15%;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约4.95%;国有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2%;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4%。与之相比,展恒基金网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恒得利、恒有财收益却依然坚挺,稳定在7%-8%左右。
2.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股市和互联网金融分流是源头
在“改革牛”和“杠杆牛”的双牛推动下,截止到6月中旬,股市巨大的赚钱效应,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水涨船高”,推陈出新,银行理财产品由于竞争力渐处劣势而惨遭“分流”。不仅收益偏低不具有竞争力,产品种类和数量有限排队都难以买到,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夸大收益,风险教育和提示不足的做法往往遭人诟病。
3.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银行理财隐性手续费是祸首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并不高,但隐性的投资管理费却可能是明示的托管费的上百倍。理财产品背后的隐性投资管理费居高不下,是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不高的罪魁祸首。
据媒体报道,某些城商行大量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费与客户兑付收益的比值达到1:4,近期一款理财产品兑付公告显示,银行收费与客户实际收益的比值约为1:2.5。银行无需占用资金和承担风险,收取的投资管理费却占到了给客户兑付收益的约40%,提取了占总收益比例高达28.5%的手续费。由于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投资业绩差距不大,而在储蓄大量流失的当前,根据合理推断,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费“暴利”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成为了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4.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隐含刚性兑付,是去还是留?
有人认为,由于银行改革尚未彻底进行,封闭式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到目前为止还保持着隐含着的刚性兑付,银行承担了相应的保证金等成本,因此收取高额的手续费似乎有其合理之处。但此项“刚性兑付”的条款并未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合同里写明,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因此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不可盲目乐观。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和信托刚性兑付的打破,银行理财产品自身出现兑付危机,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兑付危机发生时推卸责任的案例已经屡见报端。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无法逆转,银行理财产品隐含“刚性兑付”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本文出自展恒基金网(www.my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