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科技股持续走高,QDII基金业绩表现亮丽】今年以来,海外市场出现反弹,QDII基金年内表现较好,26只QDII基金年内回报率逾30%,且最大回撤不足10%。多家海外投行继续看好美股科技股上行空间。花旗量化策略师团队认为,如果投资者情绪进一步改善,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成长型股票可能会进一步反弹。巴克莱银行也认为,随着投资者屈服于对错失良机的担忧,科技股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维持对该板块的“增持”评级。
【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货基密集增设份额“铆后劲”】6月以来,在基金新发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富国安益货币等多只货币基金密集宣布增设基金份额。据了解,部分“基民”会选择将货币基金作为自有资金的“蓄水池”,根据股市冷暖情况,调配相应的货基资金参与权益投资。有业内人士表示,中长期来看,由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有一定收益率要求的资金可能会有更多选择,货基资金的“蓄水池”作用可能会逐渐降低。
【逾百只基金降费,主动权益产品为何“缺席”?】在A股市场低迷之际,越来越多的基金产品加入了降费的队伍之中,从降费的产品分类来看,下调费率的基金中以稳健收益型基金居多,债券型基金占据比例较高,而参与降费的权益类基金却寥寥无几。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费率下降可以为其带来产品收益率的明显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会更强一些,而对于主动权益型基金,基金净值波动往往较大,管理费率并非持有人选择基金的重要参考之一,持有人更为看中的还是基金的业绩表现。
【开放不久“秒封盘”,市场中性策略受关注】数据显示,不论是近一月、近三月还是今年以来,在私募市场众多类型产品中,市场中性策略产品业绩“稳居前列”,近一月以来,其业绩更是各策略中唯一正收益,达到1.31%。业内人士称,中性策略是一类策略的统称,一般都涉及对冲交易和套利交易;根据不同的交易品种及不同的市场背景,构建的策略存在差异。“比如公司使用的期权策略,在波动率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时候构建对冲头寸,就有可能由于波动率回归而带来增厚收益。”上述业内人士称。
【基金经理在管产品最多达25只,“一拖多”业绩首尾相差最高120%】一直以来,基金业存在着一批“能人”基金经理。他们即便不是一线明星,也多是头部公募的投资主力,以一己之力就能管上10只乃至20多只基金,目前最多能管25只。不过,市场并不认为这是“能者多劳”,反而给他们贴上了“一拖多”的标签。通常来看,基金的挂名者和实管者往往不是同一个人,这也使得“一拖多”基金业绩参差不齐,出现明显分化,首尾业绩相差甚至达到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