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
【全面降准!A股后市怎么走?十多家公募基金火速解读】12月6日收盘后,降准的消息落地:央行宣布,自2021年12月1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2万亿人民币。这是继7月份宣布全面降准后,央行再度开启大降准大动作。对于盘后立即宣布降准,也有不少人觉得有一种“火线降准”的味道。那么这一波降准的长期逻辑是什么?公募基金将如何应对?对此多家基金公司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读。公募人士普遍认为,全面降准符合市场主体所需,2022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发力空间,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基建投资都有望反弹。A股跨年行情正在展开,高景气成长赛道仍是中期重要配置方向。
【公募参与定增热情高涨 今年以来获配金额突破千亿元】以增发公告日为统计口径,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获配金额合计已超过千亿元,大幅超越去年同期水平。不少明星基金经理也热衷于参与定增,傅鹏博、朱少醒等百亿级基金经理今年以来多次出现在上市公司定增名单中。业内人士表示,参与定增往往能够获取一定的折价,可以降低持仓成本,而且再融资新政实施后定增锁定期一般只有6个月,具有一定吸引力。
【医药股性价比凸显 基金经理“越跌越买”】下半年以来,医药板块开始回调,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在7月1日至12月6日期间,累计跌幅达17.20%。近期在疫情反复等因素的影响下,医药板块再度受到市场关注,不少资金借道ETF投资医药板块。四季度以来,截至12月3日,华宝中证医疗ETF份额增加达47.25亿份,除去3只四季度新成立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外,该基金是四季度份额增加最多的股票型ETF。除了医药ETF份额增长,近来还有不少基金公司开始发行或即将发行医药主题基金。
【首尾差73% 年内指数增强基金收益率差异显著】今年市场风格多变,跟踪的标的指数表现差异较大,指数增强基金年内收益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多位指数增强基金经理认为,量化模型的选股能力和稳定性有差异,在行业、风格暴露度的控制上也会有差异,这都造成了今年指数增强基金的业绩分化。由于跟踪的标的指数表现差异较大,指数增强基金年内收益冰火两重天,首尾业绩收益差高达72.80%。此外,即便是跟踪同一指数的被动指数基金收益率也呈现较大差异。
【设置基金持有期 能让投资者长钱长投吗?】不少基金公司正试图从产品设计层面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今年以来,多只新发基金设置了持有期,其中不乏爆款基金。从产品类型看,既包括低风险的债券基金、主打稳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也有高风险的权益产品。从持有期限设置看,权益产品、“固收+”产品主要分为6个月、1年、2年及3年等。短债基金的持有期限略有不同,包括30天、90天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设置持有期帮助基民“管住了手”,避免了投资收益的损耗,有利于培养基民长期投资理念。
相关基金:
天弘沪深300指数增强A、长城中证500指数增强A、易方达上证50指数A
相关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