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钱被大风刮走的感觉”“含泪持有”“已经腰斩赎回了”“我周围的人都在亏,不知道谁在赚钱”……近期我们收到了太多投资的抱怨,谈及自己所持有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坦言他们大多数是2021年春节前后入场的基民,如今业绩亏损在20%至50%之间。
从众人簇拥的明星经历到如今的业绩低谷,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们的光环逐渐褪色,也让他们的管理规模纷纷“瘦身”,甚至出现数百亿元的下滑。
遥想当年,业绩好、规模大、振臂一挥“吸金力”十足,“顶流”基金经理们此前的无限风光还历历在目。而如今,他们中的多数产品业绩却惨不忍睹。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规模排名前十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合计管理规模为7501亿元,而今年二季度末,这一数字则为5425亿元,“消失”了近三成。以今年为例,除了华商基金周海栋外,其余九位的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张坤、中欧基金葛兰、刘彦春、刘格菘、汇添富基金胡昕炜等5位“缩水”超过100亿元。
据统计,若以管理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占在管规模50%以上为基准,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数量仍超过1600人。其中,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基金经理有141位,较之年初减少了10余位。而超过500亿元的基金经理仅存5位,“千亿顶流”时代早已不复存在。
如今,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排名第一的是管理规模776亿元的易方达基金张坤,较之此前1344.78亿元的规模高点也缩水四成有余。同样较“顶峰”仅余不到六成规模的还有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中欧基金周蔚文和广发基金刘格菘。
从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上限而言,从顶峰时期的1300亿元以上,逐步跌破1000亿元、900亿元整数关口。而进入前十的“门槛”也从去年底的430亿元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75亿元。
成也业绩,败也业绩。这些“顶流”基金经理大多曾是基民眼中的“男神”“女神”,巅峰时期拥护者众多。但在惨淡行情下,也正是因为受到众多基民的青睐,业绩危机导致的落差和光环褪色自然也会引起拥护者的不满。
行业近年来的超高速发展,造就了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和明星基金产品,但实际上不仅是公司或者基金经理个人,整个行业对于大规模资金的管理还是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如何发挥公司平台的赋能作用,如何借助投研团队的力量,如何运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规范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等,实际上还在不断摸索;但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市场的连续下跌,必然就会放大其中的困难。
一人“翻车”或许为个例,为何多位“顶流”齐落低谷?在业内看来,这主要是缘于这些产品大多重仓在传统消费、医疗、新能源等前期热门板块,而近年来市场风格偏向中小盘,加上“船大难调头”的规模困境,操作灵活性也有所下降。
目前A股中最核心的变量就是资金,但如果持续没有增量资金,公募重仓股和缺乏增量资金之间,会形成一个负向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