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公开致歉,过期蜂蜜或冰山一角,医药行业到底怎么了?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18-12-17 阅读量:1158 过期蜂蜜再加工 同仁堂致歉 代工危机

今年的医药股确实“不太平”,上半年“黄袍加身”,下半年却频频被人嗤之以鼻。前前后后几个月,可谓赚足了眼球,却丢了不少民心。

而这次的主角又是一个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

近日,一则关于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大量过期、临期蜂蜜集中送入原料库续延蜂蜜“寿命”的报道,将老字号“同仁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昨日(12月16日)同仁堂公开致歉并发布公告,承认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在委托代工厂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但表示产品未流入市场,涉事产品已全部封存。

同仁堂蜂业,为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1.29%的下属子公司。而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为同仁堂蜂业受托加工的生产单位。今年前三个季度,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占同仁堂同期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净利润亏损87.3万元,同仁堂同期净利润(未经审计)为14.49亿元,而2017年度其经审计净利润也仅占同仁堂的0.15%而已。

所以,仅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同仁堂蜂业的此次事件对同仁堂的影响确实“微不足道”。但如果上升到企业信誉和品牌公信力的高度,“过期蜂蜜”事件对同仁堂的影响恐怕并没有数据看起来的那么轻松。

受此消息影响,同仁堂(600085)早盘一度跌幅超过5%,身在港股的“同仁堂”系企业同仁堂科技(01666)和同仁堂国药(03613)也难以幸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代工”盛行,“过期蜂蜜”或只是冰山一角

本应“退给蜂农养蜜蜂”的过期蜂蜜为何轻松“换装”上市,而医药行业为何问题频出却屡禁不止?

实际上,近年来老字号产品品质频遭诟病,表面光鲜的大品牌同仁堂也并非首次登上产品安全“黑榜”。其生产的中药产品因质量问题屡遭食药监局通报,还多次因广告夸大产品效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而遭到查处。

2016年,同仁堂的一款蜂蜜曾被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出糖浆,疑似造假。而当时那款蜂蜜同样不是“同仁堂”系下企业自产,而是进口自新西兰合作方。无独有偶,云南白药也多次“荣登”产品安全“黑榜”,而相关产品都是由分公司生产。

其实,目前各行业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都纷纷开展“殖民运动”,通过各种名类的子公司来达到扩张产业链条的作用。其中,“代工”企业就应运而生。这条鱼龙混杂的生产链上,产品的生产过程极大程度被委托生产方掌控,存在着极大的质量和安全漏洞。

就小编所知,目前“代工”和“贴牌”现象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打着品牌的旗号、标的品牌的价格,卖的却是“小作坊”的品质。

所以,如何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形成监管的闭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的跟踪“过期产品”最终藏身何处。

作为老字号,其立身之本是百年积累的企业信誉和久经岁月打磨的品质,不能只为一时“华丽转身”而放松对产品品质的把控,迷失自我。要明白,“老字号”是祖辈们用“匠人精神”一步一步打造出来的良心和品质。一个品牌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艰辛,但要毁掉实在太简单了!  

作为金字招牌,更要且行且珍惜。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