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私募或将试水“私转公”,所为几何?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19-04-08 阅读量:1124 外资私募 公奔私 私转公

最近,备受关注的外资私募又有了新的动向,包括富达利泰在内的部分外资私募开始谋划公募业务,未来或将试水“私转公”,业内预计正式落地或在2021年。

从2007年股市大牛市开始,在基金业,“公奔私”一直是主流。星石投资的江晖、淡水泉投资的赵军、景泰利丰的张英飚、世诚投资的陈家琳、从容投资的吕俊、鼎锋资产的张高、民森投资的蔡明等纷纷离开公募基金,先后创办私募。公奔私大潮不仅为私募行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更是造就了私募行业黄金十年。

近些年,却出现多家私募机构排队申请转公,截止到现在已经有5家“私转公”基金公司。鹏扬投资是首家“私转公”基金公司,在2016年7月6日成立了鹏扬基金。除此之外,还有上海凯石益正资产、连续4次获得金牛奖的博道投资、弘毅投资,以及老牌私募朱雀投资。就连百亿私募重阳投资在2015年就申请过公募牌照,不过在一年后撤销了申请。

目前,进入国内市场不久的外资私募也开始谋划“私转公”。实际上,相对于私募业务,外资机构更愿意在我国开展公募业务,此前就有部分外资私募表示未来想要转公募,只因受政策限制。然而近期,事情似乎有了一些眉目和进展。相关人士表示,首家外资私募富达利泰可能已经和监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开始谋划公募业务。富达利泰已经发行4只私募产品,未来将暂停私募产品的发行,集中精力按照公募的标准对公司进行升级。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私募包括外资私募开始转向公募呢?

首先,私募基金的起投金额是100万,主要面向高净值客户,而公募基金主要面向中小投资者,受众群体更广;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宣传,私转公有利于扩大公司的规模、加强公司品牌效应其次,私转公还可以扩充产品线,除了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外,还可以发行和管理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例如QDII、LOF等;利用公募平台还可以引入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等长线资金。最后,私募基金的收入主要靠业绩提成,业绩优异则名利双收,业绩一般就经营惨淡;而公募基金主要依靠管理费,收入相对比较稳定。

虽然“私转公”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弊端。“私转公”的门槛较高,对机构的实缴资本、管理规模、基金经理背景等有一定要求;公募在投资操作上限制也比较多等。出于不同的考虑,机构“公奔私”或者“私转公”,实际上,对于机构来说,使命都不外乎为投资者资产增值保值。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