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成为过往,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事情,这些事情在丰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的投资理财思路也得到解放。
放眼全球,2022年的股票市场乏善可陈,中国市场亦是如此。上证综指全年下跌约15%,沪深300指数下跌21%,而创业板指数更是下跌29%,创下了过去十年倒数第二差的表现。如今疫情管控已经放开,按照之前海外经验,放开之后的一段时间经济数据会有回落,但之后会强劲增长。但无可厚非,2023年会是一个复苏的时点,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是复苏力度的大小。但是我们不能基于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在2021年出现大幅度反弹的历史情况,就对2023年复苏的力度抱有太大的期望。因为全球的经济状况和当时的情况不一致,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会有一轮或轻或重的衰退,也会影响我们的外需。
另外,我们同样需要关注货币政策,因为金融市场一方面看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要看货币政策。目前由于疫情原因,老百姓投资和企业贷款的意愿不强,美元加息也导致汇率承受较大的压力,所以目前货币政策已经实现最大的程度的宽松。至于后期,需要看到经济比较明显的复苏,物价、通胀水平一定程度的抬升和综合考虑中美利差的情况,我们才需要担心收紧货币政策的调整。近期由于地产三支箭的出台和疫情管控放松,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一波回调,但长期来看整体流动性环境无需担忧。
既然2023年经济复苏是大势所趋,那2023年经济复苏的结构需要关心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领域会有一个复苏。2022年中低收入人群的整体收入受影响较大,同时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场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我认为这是比较短期的情况。疫情管控的放松已经是进行时,未来当然会有一段时间的混乱时期,大家会自发减少室外活动。但按照欧美的放开节奏,这个冲击在一个季度左右。等疫情过去之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场景都会再次修复。另一方面,投资领域也会有一个复苏。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业投资,一方面因为经济周期的原因,我们知道中国库存周期大概3-5年一轮。而上一轮制造业投资顶峰是2021年6月份,所以推算来看会在2023年一季度前后触底。
围绕经济复苏的主线来看,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当前性价比较高:
1) 传统行业中的炼化。从传统逻辑框架来看,我们找2022年表现最差的资产,因为后面如果复苏,他们的弹性可能是最大的。对于大多数化工企业尤其是炼化企业,他们上游是石油,所以成本定价权在海外,但是产品需求在国内。所以2022年的状况是需求差、成本高,在2022年三季度、四季度基本都亏损,股价基本到底。后面需要进一步观察他们盈利回升的能力和经济回升的力度。
2) 先进制造业。我们认为不仅有β机会,还有一定的α机会。2022年更好的体现在专用设备:锂电、光伏、风能等,这些也是刺激经济的抓手。工程机械、通用机械、工控、机床等领域与经济相关度较高。这里的α机会在于,产业链上游都是国外厂商主导,所以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3) 其他方面:结合估值水平和消费场景的恢复,消费领域也有机会。另外,出口产业链的机会在于成本端运费的下降。光伏锂电产业链上下游有一定的结构变化,这里我们更看好下游产业。
2023年伴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其他收缩性政策逐步调整,经济活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将逐步提升,相信基金行业将迎来业绩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