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一文“傻傻”看懂11月金融统计数据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18-12-12 阅读量:1194 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人民币贷款及社融增量 M1

昨天(12月11日)下午,央行发布了11月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喜忧参半,但总体而言好于预期。

报告中涉及的数据较多且内容繁杂,小编自己尚且看得犯困,故而不准备再为难大家了。今天我们挑几个重点数据扒开它们“高大上”的“外衣”来简单透析一下数据背后的经济事实。

我们只着重提一下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几个点:

1. 11月人民币贷款增量1.25万亿,前值是6970亿元;社会融资增量1.52万亿,前值是7288亿元。两者较10月份均有明显的反弹,超出了市场的一致预期

2. 11月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依旧徘徊在历史的最低位;狭义货币(M1)余额增速却只有1.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1.2个百分点,创下了2014年1月以来的新低。

3. 11月财政存款余额减少了多达6643亿元,而此前11月份财政存款下降最多的一次出现在2011年11月,下降了3763亿元。相比之下,今年11月份财政支出力度显然超出了历史规律和市场预期。


人民币贷款和社融数据

在经济下行压力严峻,投资和消费都无法扛起大旗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需求和信贷的反弹确实是一个值得可喜可贺的消息。

为何这两个数据会较上月有所反弹?

首先,出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由于10月国庆假期的存在,放款日较少)。一般来讲11月的信贷要比10月份多一些,今年大约多出5500亿,基本与去年相当,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幅还是明显较大的。

其次,银行迫于政策上的压力,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放大,不乏突击性放款的情况存在。

但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政策的引导终难完全改善银行的风险偏好。银行还是倾向于对个贷的投放,无论是短期的消费贷还是中长期的房贷均出现了明显的放量。这也得益于“双十一”带动的消费需求以及临近年底大幅反弹的房产销售,因为年末的房企可能需要通过推盘来激增销售业绩以达到回笼现金流的目的。


狭义货币M1

通常来说,我们用M0、M1、M2来反映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

其中,M0指的是社会流通中的现金,而M1的构成主要体现为M0+企业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相对来说M1更多反映的是实体间流动性较强的货币供应。较高的M1占比通常表示实体间资金流较为活跃。而M2则更多的反映了企业的定期存款和和居民储蓄,这个指标更多的被看作社会上的货币总量。

所以,11月M1增速大幅的下挫,意味着企业活期存款的快速下滑。而这也就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实体经济低迷,以及企业利润下滑、回款速度下降的现状。

另外,一般来说,企业投资情绪高涨时,往往会留存大量的活期存款以备投机之需,而此时M1增速的下行以及M1-M2的剪刀差(负值)不断的收窄,更反映了企业投资情绪消极,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悲观态度,以至于可能将更多的资金转移入定期存款或固定日期的理财产品中。


财政存款余额

截至今日(12月12日),央行已经连续34天暂停逆回购操作。

前段时间,小编还写了一篇关于“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或降准降息”设想的文章。连续21日暂停逆回购,美国“暂停”加息,国内或“降准、降息”

而昨日的11月金融数据中可能似乎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答案。

11月财政存款余额创新低的下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也因如此,超预期的财政投放却形成了货币政策之外另一条释放流动性的途径,这也反映出当下的财政政策已经变得更加积极。

但是,小编仍然认为未来存在“降准降息”的可能性,毕竟当前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是当务之急。而且,在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加大财政支出对流动性合理把控的背景下,有了更多实施“降准降息”的空间。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