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受到市场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主观私募的业绩不佳,连同新产品发行与业绩扩张也遭受“打击”。据第三方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内百亿私募机构共有104家,其中百亿量化私募有32家。相比2022年底,2023年国内百亿私募机构的总数减少了8家,但百亿量化私募机构的数量却增加了4家。其实量化私募的崛起与去年的行情密不可分。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业绩记录的2887家主观私募,2023年度平均收益为-2.31%,其中1189家实现正收益,占比为41.18%。虽然2023年主观私募整体表现欠佳,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收益私募主要还是集中在主观私募,其中11家主观私募年度收益超100%,50家收益介于50%-100%之间,167家收益介于20%-50%之间。
反观百亿量化私募,根据Wind数据显示,31家2023年度实现正收益的百亿量化私募中,6家收益超过10%,11家收益介于5%-10%之间。14家收益介于0-5%之间。如下表所示,2023年百亿量化私募前十名分别为信弘天禾、稳博投资、衍复投资、乾象投资、宽德私募、因诺资产、黑翼资产、茂源量化(海南)私募、九坤投资和盛泉恒元,其2023年度收益依次为19.64%、13.29%、11.19%、11.14%、11.14%、10.73%、9.53%、9.22%、8.84%和8.55%。
数据来源:展恒数据研究中心
分析完主观以及量化私募的业绩后,小编回想起之前参加的一场私募路演时一位知名百亿私募基金经理曾经说到过:“我们通过概率做过一个测算,在过去几年结构性行情风格明显的情况下,基本上在前一年业绩位列前20%的主观私募,在第二年业绩表现普遍不佳。不少主观私募在某一年押中市场某单个风格,会帮助业绩大幅提升,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赚的是β的钱。”
在市场投资风格迅速轮动的背景下,“押中”某一赛道而获得亮眼收益的投机成分更大,但当下的市场热点快速切换,结构行情不明朗,所以目前可能更适合量化私募。
2024年,主观私募产品业绩普遍承压,在主观产品业绩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许多资方也更偏向于投资量化产品,尤其是一季度,量化策略中依然看好有对冲的中性策略以及DMA策略。开年以来,量化中性策略的发行、认购“逆势飘红”。
2023年年末以来,市场贝塔表现和个股赚钱效应持续偏低,指增等量化多头类私募产品的发行热度明显下降。但偏中性对冲的私募产品整体策略表现仍较为稳健,且量化DMA策略(DMA策略通常为100%贝塔风险对冲的股票中性策略,且一般带有一定投资杠杆)凭借2023年全年的高收益表现仍然较为“吸睛”,该渠道高净值客户对于中性类的投资兴趣依然较浓,认可度正显著提升。
虽然量化中性策略旨在对冲市场风险获得阿尔法收益,但仍存在模型风险、市场风险等潜在风险点。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量化中性产品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投资目标、风险偏好和市场环境,谨慎评估潜在的投资风险。其实私募投资的门槛很高,这不仅体现在合格投资者认证上,更多的是对投资者投资能力的考验,一般的投资者难以驾驭,所以投资者们可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如果您有私募基金方面的投资需求不妨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私募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