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晖,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国第一代公募基金经理和第一代阳光私募基金经理。 拥有有超过20年的基金投资研究管理经验,曾参与筹备华夏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等大型老牌公募基金公司,期间管理的基金兴和、基金兴华、华夏回报和工银瑞信核心价值等多只知名公募基金产品每年榜上有名。他擅长精准把握市场中长期趋势,其长期业绩始终名列行业前茅,多次获得国内基金行业权威奖项——“金牛奖”。
私募大佬的诞生
2007年,对中国私募行业来说注定不平凡,曾任职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湘财荷银基金的公募大佬江晖在这一年选择“奔私”创业。这一年,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纷纷奔向私募基金标志着阳光私募结束草莽英雄时代,逐步由“正规军”领队,而他们如今已然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
2007年,这对于江晖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一年,同样也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和备受挑战的一年。
这年2月,上证综指突破3000点大关,开启了历史牛市的筑底过程。也就是这个月,江晖放弃了公募基金的荣耀,在6月28日正式成立了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于当时私募环境尚不成熟,当他们第一支产品成立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此时的上证指数已经涨到了4400点,等他们建完仓,上证综指已然冲到了5000点左右。
牛市“尾巴”上初创的星石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刚要发力,却已经站在了行情最如火如荼的时刻,此时要面对的究竟是大牛市的中场还是牛转熊前最后疯狂,他们犹未可知。
而江晖并未顺应市场潮流继续持仓、加仓,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远离这场派对最后的狂欢。江晖认为,此时的市场毫无基本面趋势可言。
作为一个正处于被观察和验证的初创机构,江晖顶着客户和同行的业绩压力,断然决定这个节点要逐步砍仓。在大盘突破6000点大关的时候,市场情绪异常高涨,8000、10000的新高旗帜似乎在所有投资者眼前招摇时,江晖管理产品的仓位已经降到了零。
随后,牛市轰然倒塌,星石产品成为少数逃顶的“幸运儿”之一,而在之后市场反复下跌过程中,星石秉持坚定信念——不入场!随着一场资本盛宴的毁灭,很多明星机构被拉下水,而江晖却一战成名。在当年仅有的6只正收益私募产品中,星石的全部产品包括其中。
2008年下半年大盘最低跌到1600点,星石投资看准时机在1800点再度进场。在2009年的“四万亿”反弹行情中,星石投资一度将仓位加至80%,把握了周期股的机会。随后认定行情无法延续,又快速撤了回来。
以完备的投资体系精准把握市场
目前的星石投资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投资体系,将市场分为周期、科技、消费和防御四个板块,以追求“中长期绝对回报”为目标,通过研究类别、行业、公司三个层面的中长期驱动因素,寻找确定性强的投资机会。这些都帮助星石在之后的几轮结构性牛市中精准切换风格,几乎把握了每一次的价值行情和成长行情。
江晖认为,做一个好的产品就是要有确定性、有持续的好业绩,不纠结于第一名,但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在行业前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如今的星石投资管理规模已经接近200亿,但江晖仍秉持这当年创业的初心:做一个资产管理公司,能稳定地、终生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