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关税风暴”来袭,关键大宗商品再临冲击。至4/7日收盘,相对4/2日收盘布伦特原油价格大幅下跌-12.28%,COMEX铜价下探-14.43%;LME铜价下跌-10.17%;COMEX黄金价格跌约-6.00% ...
实际上,主要商品的调整早已开始。3月我们提到,随着美对钢铝征收25%关税以及中方的快速反制,商品市场对消费趋弱、“美式衰退”的交易便已展开。
应该看到,在关键涉税大宗商品方面,中方早已推进多元布局,现时所处环境远好于2018年。
以大豆为例,在上一轮关税战之前,中国进口的美豆一度占进口比例超40%。虽然在18、19年出现较大比例下降,但随着第一阶段协议签署,进口量开始恢复。而转变也同步开始,可以看到2023年开始中国大幅增加了来自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大豆的进口,总进口量占比也再次回升到75%左右。
反观美国,即使到了24年美豆出口依存度仍超41%,对中国出口在其出口中占比也超44%。不难想象,高关税持续下去,美国寻找买家的迫切性将远超中国寻找卖家的必需性。按24年情况计算,即使美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国内消费也只是回到18、19年水平。而且无论食用、饲用,现在市场还是存在诸多的可选替代品。更乐观一点,若美豆出现“倾销”,将可能挤出更多供给方进入国际市场。
其他主要农产品情况也类似。例如玉米,虽然至24年对美进口仍占进口总量一定比例,但其进口量占当年国内供给(产量+进口)已降至不足1%。如果没有价格优势,美玉米没有市场。棉花情况也是一样,对巴西进口占比逐年稳步提升的同时,24年中方“超量”进口也实现了提前“补库”。
除农产品,美关税影响下的工业品走势也值得关注。除了尚不确定征税时间的铜,关税政策实施至今,美铝(COMEX)已跌超-15%,特朗普上台至今,ICE布油也已经跌超-20%。可以说,更低的原油及基础工业品价格也将为此轮“关税风暴”冲击提供更大的对冲空间。我们不心存侥幸,但也应该看到中方近几年所做的积极努力及应对政策,正如官媒所倡“同雨同舟者兴”。无论此番关税战持续时间长短,新的大宗商品供给格局、贸易流通都将发生持久、深刻变化,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及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