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诚卓远、九坤、幻方、锐天素来被称为私募量化界的四大天王,这四家量化私募在去年上半年通过高换手Alpha策略,通过高频量价交易博取较高收益,规模扩充迅速。
但据最新数据统计,九坤、致诚卓远已退出了百亿私募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宁波灵均、上海明汯和金锝资产,百亿量化私募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不久前,头部机构幻方量化公告称,旗下管理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决定不晚于2019年10月31日暂停目前所有产品的认申购、追加,以控制规模。
100-200亿就是量化私募的极限吗?我们知道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的管理规模是1万亿人名币左右,与之相比,我们还有几十倍的差距,这种差距从何而来?
之前我们也做过分析——《从幻方暂停产品申购看量化策略市场容量》,提到与主观投资不同,量化投资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框架体系,对交易系统的速度、交易品种的流动性和交易规则的限制等等都有特别的要求,因而各种量化策略必定是在某些市场容量限制内才能获得最佳收益。当某个量化策略达到自身的容量极限后,策略运行时就会面临交易拥挤的问题,尤其是高频交易的量化策略。
从策略上来看,国内主流量化策略还是以股票技术面和商品CTA策略为主,而国外的量化策略已经包含了所有的策略类型。
高频容纳的钱是很少的,这决定他并不能成为量化策略的主流,但国内的量化基金,现在主要还是集中在做量价策略。而国外的量化公司什么策略都做,从宏观对冲,到股票基本面,到股票量价,到大宗商品,到债券,再到衍生品。桥水是做宏观量化的,全球第二大的对冲基金AQR是做股票基本面的,越是低频的策略,容量越大。在策略的种类上,我们比国外要落后,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策略类型上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 国内外主要量化策略对比
从交易市场来看,当前的A股市场有效性并不高,相较国外还是比较落后的,包括交易品种的短缺、股指期货和股票市场的交易限制等等。举例说明,就国内股票市场而言,我们尚缺乏有效的做空机制。当前A股的做空工具只有股指期货、50ETF期权,以及少量的场外互换和期权。而这些工具的体量很小,不足以成为有效对冲风险的工具,而股指期货今年才逐步放开限制。这些都是限制国内量化私募发展的因素。
据统计,国内以量化策略为主的私募机构数量大致在300家左右,管理总规模大约在2000亿,在整个二级市场私募的管理规模中占比不到10%,相较美国量化对冲基金的万亿管理规模,我国量化私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