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证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证监会明确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自2018年博鳌论坛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措施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2018年,我国宣布将合资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3家外资控股券商设立,分别是瑞银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开放持续加速。据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6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82家。其中,有14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外资持有了49%的股权。同时,在外资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已经完成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备案的外资机构的身影。
今年9月份,量化巨头Two Sigma宣布,其境内的外商独资公司——腾胜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这是第22家备案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已完成备案的22家外资私募管理人中,有4家机构已经通过入股公募基金的形式,在国内开展相关业务,布局中国市场。
2005年成立的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交通银行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集装箱海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别为65%、30%、5%。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005年成立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为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和瑞银集团,持有公司51%和49%的股权。49%的持股比例,使得瑞银距离控股这家公募基金只差“一步之遥”。
2003年成立的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景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各持有49%的公司股份。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各持有1%的公司股份。
这四家外资机构,在证监会出台外资私募基金登记政策之后,陆续备案外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在与这些外资私募机构沟通的过程中中,多家机构都表达未来进一步获得公募基金牌照的想法。同时,这些外资私募加紧备案新的私募基金产品,使得自身产品线不断完善。从成立初期备案产品以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为主,逐步丰富产品线,完成主观选股、量化投资、信用债、利率债、金融衍生品等多策略私募基金布局。这一举动也被视作为未来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后,全方位参与市场做铺垫工作。
外资机构希望的获得公募牌照时间已久,之前受限于政策原因,只能采取曲线路径,先申请私募牌照,待时机成熟时再申请公募牌照。现在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时机已经近在眼前了。许多外资机构已着手准备,调整公司的内部结构与股权结构,为进入我国公募市场做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今年4月,贝莱德(Black Rock)宣布,任命汤晓东为中国区主管,于2019年7月起生效。汤晓东曾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广发证券副总经理等职务。今年8月,摩根资管以成功竞拍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权。此前,摩根资管持有上投摩根49%的股权,在成功交易完成后,则摩根资管持有上投摩根股权比例上升至51%。
自2002年,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安联集团(Allianz AG)共同发起设立国联安基金,成为国内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以来。外资进入中国基金业已经有17年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我国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行业的不断开放,有利于促进良性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服务水平实现跃升,未来相关领域有望迎来更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