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转公”?谈何容易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19-12-05 阅读量:1121

最近,关于外资私募“私转公”的消息层出不穷,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大,外资私募不断增加。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25家外资私募成立,仅是今年上半年完成备案登记的就有6家,而近期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这一政策的落地,代表着外资私募“私转公”正式开启。


大多机构态度观望

相关政策已经落地,不过外资私募机构对“私转公”政策的反应表现不一,对于早已有所准备的公司来说,政策的快速落地必然是大好消息,但是大部分机构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因为公司在进行“私转公”之前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积累,做好迎接相关风险和未知挑战的准备。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对于外资私募公司来说,提高产品业绩比“私转公”更关键,在国内的积累依然是进行时。

与本土私募相比,外资私募有以下几点竞争力。首先,从投研能力方面来看,较强的投研能力以及丰富的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经验是外资私募的独特优势。相比于新进入我国市场的机构来说,具有国内市场历史投研经验和历史业绩的企业明显占据优势;其次,外资私募有较强的销售能力。品牌是外资私募机构普遍具有的优势,未来核心是深耕渠道和客户;再次,从安全性角度来看,外资私募的合规体系与风险控制通常较为完善;最后,外资私募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逐步适应国内投资者对绝对收益的偏好。由此可知, 外资私募在“私转公”之前需要适应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性,需要拓展销售渠道与客户,更需要研究我国客户对绝对收益的偏好。这每一点都是外资私募必须进行的积累。


困难重重的“私转公”道路

很多外资在刚开始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时都对中国公募牌照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洋私募”的热情也在慢慢消散,转变为在适应中艰难求生。其中,外资私募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募资难的问题。

有消息显示,外资私募目前的发行情况比较困难,有的外资私募在券商渠道发行的新产品只募集到几百万元。虽然一些资管巨头在境外拥有悠久的经营历史和庞大的管理规模,但其品牌在中国境内并没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在获得投资者认可和渠道开拓上困难重重。

有外资私募人士将当前的外资私募机构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已经在做申请公募牌照准备工作的机构;第二种是大多数机构所处的状态,即保持观望态度;第三种是短时间内已经放弃申请公募牌照的机构,目前仅保留私募牌照和一些必要的人员配备。

对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私转公”的放开,无疑体现着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国外资本的进一步包容与开发。外资私募机构对于深耕中国市场的意志和信心决定了其是否愿意继续为取得中国境内公募牌照而努力。当下我国本土公募基金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于“洋私募”来说,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是最重要的发展之道。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