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消息,说现在上市公司不买银行理财,开始买私募了。说实话,知道这是未来趋势,但是没想到的是来的这么快。
于是,赶紧去查了一下,还真有。
10月10日,展鹏科技发布公告,拿1500万自有资金分别认购了知名私募世诚、重阳和明汯旗下的三只产品。而且,这已经不是展鹏科技第一次买私募了,早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花1500万买了保银的产品。
除了展鹏科技,还有其它上市公司也有选择买私募。比如今世缘花2亿元买了君犀的产品;九牧王花2亿元资金买了观富和宽远的产品,汇鸿集团花5000万买了鸣石的产品、雪浪环境花1.8亿买了金百灵的产品,此外,还有金禾实业、华升股份、大众交通等上市公司也都有公告出资认购证券私募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8家上市公司共斥资7.68亿元认购13只私募基金的份额。
昨天国家公布的最新的物价指数,到3%了。
看来上市公司都开始紧张了。资管新规之后,之前他们青睐的银行理财或其它固收产品的收益都在逐步下降,现在这些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了。而公募基金虽然在信息透明上有优势,但是也正是信息太透明,导致在产品设计、费率结构等各方面都相对死板一些。这对于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来说,或许会考虑一下。而私募基金相对灵活、投资策略也足够丰富,费用方面也好商量。而且,好多私募公司的基金经理都是从公募基金转做私募的,他们过往管理的产品也是对现在产品的一种背书。
展鹏买的世诚、重阳及九牧王买的观富,这些私募管理人都是做主观股票策略的头部私募管理人,而且詹凌蔚、裘国根等也是如今非常知名的明星基金经理。长期来看,业绩还是想定稳定的。而明汯、鸣石等私募管理人择时主要做量化的,其中博取更多收益但是波动更大的指数增强产品,也有收益相对稳健,但是波动比较小的量化对冲产品。
除了主观的股票策略及量化的指数增强及市场中性产品外。目前13万以私募规模中,还有其它策略的产品。比如债券策略、宏观对冲策略、套利策略、CTA策略以及组合基金等。
债券策略投资的标的主要是利率债和信用债,目前做的好的比如合晟、暖流等都已经获得了集多客户的认可;宏观对冲策略主要根据各国的宏观经济形式,来对一国或多个国家的股票、债券、商品、外汇等进行配置,做的比较好的有凯丰、泊通等公司;套利策略则是根据相关标的间不合理的价差来做多低估的做空高估的标的,目前做的比较不错的有时代复兴和展弘等;而CTA则主要投向的是商品市场,受到市场认可的有元盛、千象、黑翼等;组合基金今年比较火的FOF基金,它是基金中的基金,也就是说它投向的是基金,而不是二级市场的底层标的。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有弘酬等。
不同的策略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相信未来上市公司和私募管理人之间将会擦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