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看,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逆周期调节、积极实施“六稳”政策,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季度来看,经济增速逐季放缓。总的来说,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两降两升一稳”特征。“两降”表现为:经济景气持续下行,GDP 增速降至 1990 年以来最低;经济效益走弱,工业企业利润转正为负。“两升”表现为:贸易顺差大增,外汇储备增加;猪肉价格上涨拉动CPI涨幅扩大。“一稳”即就业稳定,失业率和就业困难人员均保持稳定。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9年,“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征程。而在今年12月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整体延续供给侧改革的总基调保持不变,并提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总的看来,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主要包括:
1)房地产去库存进展良好。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6.6%。
2)去杠杆进展顺利。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3)补短板进程加快。1-10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37.4%和32.7%。微观企业活力增强,1-9月,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99万户。
4)新动能不断壮大。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4%和8.7%,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4.1%。
2.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东盟跃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9年,受累于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影响,中国贸易额同比、环比增速双双走低。最新数据显示,10月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环比分别下降1.3%和10.2%,同比分别下降2%和4%。其中,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受到的影响最大。2018年以来,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萎缩。2019年1-9月中美进出口总额仅为4479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4739亿美元下降5.48%。
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双方谈判取得重大的进展。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同时,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
2019年1-11月出口金额
2019年1-11月进出口金额
数据来源:wind 展恒基金研究中心
与中美贸易关系表现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与东盟等RCEP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却不断增长。2019年,东盟十国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超过中美贸易,东盟跃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背景下,其他RCEP 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也保持相对稳定。
3.“三稳”为重心,长期坚持“房住不炒”,落实因城施策
今年4月份政治局会议首提“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11月25日,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明确,继续严格遵循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定位,完善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
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申房住不炒、强调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但未提“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并更新了长效机制的说法,在因城施政的基础上,提出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目标。未来房地产调控将稳步推进“一城一策”试点,保持房地产总体平稳运行,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