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募基金——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18-12-28 阅读量:1512 公募基金重大事件 基金投资 政策

2018年,公募基金走过20周年。弱冠之年,虽是步履蹒跚,却又革故鼎新。

 

2018基金产品创新不断

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中国股市行业结构,增强长期投资价值,引入大规模机构投资者,引导普通投资者配置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基金。

 

1.“长钱长投”的养老目标基金元年

3月2日,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作为养老基金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养老基金产品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运作阶段,赋予公募基金长期投资者的市场地位。

 

8月6日,14家基金公司的养老目标基金获得批文。10月19日,第二批养老目标基金也获得“准生证”。截止日前,已有26只养老目标基金获批,10只正式成立,首募规模近35亿元,认购户数超过56万。

详情请阅:养老目标基金重磅专题报告

 

2.“独角兽“基金横空出世

6月6日,首批参与“战略配售”投资的基金:招商、南方、嘉实、华夏、易方达、汇添富6家3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正式获批。招商和易方达两家基金公司各自募集了近250亿。这些战略配售基金下半年有4只获配了大盘股中国人保,再加上下半年债券牛市的收益,赚了2%到3%左右的收益。



未来“独角兽”回归A股的制度逐渐完善,这类创新产品可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参与CDR的机会。

详情请阅:巨舰起航,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谨慎风险

 

3. 富时与MSCI共振,基金公司布局相关产品

MSCI和富时分别为全球第一、二大指数公司。A股外资配置比例提升是大势所趋。

 

6月1日,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明晟表示,2019年拟将中国A股在其全球基准指数中的权重由5%提高至20%,有望带来超过4000亿人民币的增量资金。

基金公司纷纷推出“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相关产品。 “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基于QFII和RQFII视角,吸引大规模被动配置的资金流入,涵盖大盘和中盘公司,与入摩相关性最高。


 


9月27日,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正式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分类为“次级新兴市场”。 2019年6月纳入20%,2019年9月纳入40%,2020年3月纳入40%。公募基金瞄准这一投资机遇,开始积极布局相关产品。

 

 


详情请阅:富时罗素与MSCI抢买卖?A股成了外资眼中的香饽饽! 

                风未动,心已远——基金公司走火入“摩”


4.职业年金元年,公募基金受益

2018年,职业年金在公募基金落地。10月31日,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名单出炉,19家专业机构获得管理资格,其中包括华夏、博时、海富通、易方达、招商、富国、工银瑞信、银华、南方等9家基金公司。职业年金实账积累规模约8000亿元级别,未来每年的新增约2000亿元规模。

 

货基难产,短债基金和ETF基金成“宠儿”,“分级”“保本”尴尬

1.货基受双重夹击,余额宝扩容。2018年以来,货基受到资管新规和流动性新规的双重夹击,从“宠儿”变成“难产儿”,虽说规模仍存在高歌猛进之势,但发行数量挂零。为减轻规模过快增长的压力,降低单一基金的集中性风险,余额宝终于打开门户。5月起,陆续接入其他货币基金。目前,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已达到14只。

 

2.中短债基金成资金宠儿。随着货基收益下行,交易额度受新监管法规限制,短债凭借高流动性、低波动率、短久期成为替代货基的红人。

截止日前,今年成立15只,正在发行3只,另有7只短债基金拿到“准生证”,9只短债基金在排队候批。截至三季度末,短债基金数量翻番,规模较年初增长416.14%。

详情请阅:短债基金市场速览  

 

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债券指数基金爆款频出,如广发中债1-3年国开债基金,募集份额超200亿,一日售罄。此类被动指数型债基具有持仓透明、分散风险、低费率等优势。

 

3.ETF份额增长超过去十年总和。

截至日前,市场上138只存续的ETF,今年份额共计增长788.44亿份,达到4628.39亿份,而过去十年ETF份额总增长为684.14亿份,去年年底份额为2330.82亿份。今年大幅增长的份额主要来源为:5只ETF——华夏上证50ETF、华安创业板5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华夏上证50ETF的近期规模一度超过500亿元,为国内首只超500亿元的“巨无霸”ETF。

华安创业板50ETF从2017年的2.88亿份增至208亿份,今年规模增长约72倍,成为2018年规模暴增的上市基金。

 

流入ETF的前几大席位主要是保险、券商等机构。可以看出,A股逐步受到中长线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机构资金、北上资金正在借用ETF抄底A股。

详情请阅:入场ETF,想与国家队一起吗?一文读懂如何参与ETF

 

4. 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处境尴尬

2017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要求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保本基金改称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

截至目前,市场上存续50只保本基金,合计规模为616.43亿元,较2017年底下降41.24%。

 

今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面世:“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分级产品做出明确规定:“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6月底前,基金公司应拿出分级基金整改计划。2019年6月底,总份额在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应完成清理;总份额在3亿份以上的分级基金最后清理期限是2020年底之前。

截至目前,市场上存续132只能分级基金,合计规模1072.9亿元,较2017年年底下降319.21亿元,降幅22.92%。

 

基金清盘超19年总和, "迷你基金"近700只,募集失败数量大增

回顾中国公募基金历史,2018年,公募基金清盘数量最多。基金清盘渐成业内常态。

 

从清盘数量来看,今年以来累计清盘基金数量近394只(份额合并统计),若A/B/C端分别计算则超600只,而2017年全年清盘数量为103只,即今年的基金清盘数量大约是去年的3.75倍,超过以往十九年公募清盘数量之和。从单季度上看,今年Q2、Q3单季度基金清盘数均超去年全年。


 

至于清盘原因,一是行情不好,业绩不佳,导致不少持有人赎回;二是委外资金撤离,迫使规模大幅缩水。这400多只清盘基金中,“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和“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而清盘”,这两种基金清盘情况占总数的89.2%。

 

12月25日,此前在混合型基金榜中位居TOP1的中邮尊享一年定期(002223)基金合同终止,无缘混合基金冠军。

 

"迷你基金"数量更多,截至三季度末,共有700只公募基金(份额合并计算)资产净值不足5000万元,占基金总数的14.42%,相比尚未清盘的二季度611只迷你基金,数量增长14.57%。甚至包括今年有望成为股基TOP10的名单中,亦有4只迷你基金。

详情请阅:120多天基金清盘111只,如何避免清盘风险


募集失败数量大增65%,基金自购资金增39.51%。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发行出现较大变化:基金募集失败和募集期延长的案例明显上升;为提振信心,基金公司加大自购力度,但因市场整体不景气,自购效果并不明显。

 

2018年以来,截至12月27日, 33只基金募集失败,较2017年增加65%,另有130多只基金发布延长募集公告。84家公募业务机构共计发生247次自购行为,累计资金32.45亿元,金额比2017年增加39.51%。

 

92家高管变更,28家换帅,200名基金经理离任创新高

1. 2018年,基金公司高管变动频繁。展恒统计,已有 92家基金公司发生高管变更,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248人。其中有28家基金公司发生总经理变更,共计44人,如华商基金梁永强、民生加银吴剑飞、嘉实基金赵学军、华夏基金汤晓东等。像梁永强、吴剑飞这类投研出身的总经理,原本管理公司的重点基金产品,离任或职位变更对其原任基金也产生较大影响。

 

展恒梳理发现,出现高管变动较多的基金公司多为中小型基金公司,大型公司的高管层相对稳定。新任高管多为内部提拔或股东方委派。

 

2.2018年, 200位基金经理离任,年度数据创新高。2017年是174位,2016年是160位。展恒统计,截至12月27日,今年共计578位基金经理发生变动(涉及118家基金公司),同比增加接近15%;新聘基金经理418名,同期增加17%。

 

离任名单中不乏明星基金老将的身影,如原东方红资管陈光明和原兴全基金傅鹏博另起炉灶,创立睿远基金。原汇丰晋信丘栋荣加入中庚基金。还有原华商基金梁永强、原大成基金徐彦、原兴全基金吴圣涛等尚不知去向。还有一些颇受争议的昔日明星,如原中邮基金任泽松、原博时基金周志超、原富国基金汪鸣等。

 

有些基金经理离任,或由于基金业绩表现不佳被问责。也有些基金经理离任,或是趁行情不好适时收手,同时看准市场底部机会,另起炉灶,计划明年开始大干一场。

 

12家新基金公司获批,为近五年最多,个人系基金公司疯长

2018年,获批新基金公司共计12家,这一数据在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分别为7家、9家、5家和6家。从机构派系来看,今年8家新基金公司为自然人持股,目前市场上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共计16家,分别为泓德基金、汇安基金、鹏扬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恒越基金、合煦智远基金、博道基金、凯石基金、同泰基金、明亚基金、惠升基金、中庚基金、蜂巢基金、淳厚基金、睿远基金、博远基金。



银行理财子公司带来冲击

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百万亿元资管产品被统一监管。新名词“公募产品”应运而生,意味着公募基金公司以外的资管机构亦可推出公募产品。

 

10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2月2日晚间,《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下发。

 

长期来看,公募基金业凭借20年专业、制度、风控、文化的积淀,赢在起跑线。但短期来看,理财子公司将成为强劲竞争对手,尤其是固收业务的阵痛感极强,一是由于固收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是银行委外;二是由于公募基金销售额多数来自银行代销渠道。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会尽可能把资源输送到自己体系内。

 

已有25家银行宣布成立理财子公司,合计出资高达上千亿元,手笔之大,足见其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注册资本分别为160亿元、12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80亿元。

 

债基很牛,但“踩雷”很惨

2018年债券基金是业绩和规模大丰收。

八成左右债券型基金取得正收益,其中纯债基金、债券指数基金相对好于二级债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平均收益4.79%,与普通股票型基金-25.81%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

图 2018年各类型基金平均收益率

 


从规模来看, 1月份不足1.5万亿,到11月底已达2.16万亿,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债基规模增加40%左右,是增速最快的基金类型。

 

债券型基金成分红主力。今年以来,近1400只基金合计分红近1000亿元。2017年分红合计701.88亿元。其中一半的分红金额来自债券型基金,四成分红金额来自混合型基金(其中大多数混合基金的债券仓位高于股票仓位)。

 

分红原因主要有:1.债基今年异军突起,倾向于将收益落袋为安;2.绩优大规模债基通过分红降低规模,“瘦身”有利于后续投资管理;3.基金分红避税。

详情请参阅:基金分红可以避税是怎么一回事?

 

信用债违约创历史新高,多只债基爆雷。2018年全年发生债券违约118只,违约金额合计1154亿,这不包括那些违约主体未到期的债券。就在债基市场欣欣向荣之时,多只债基却由于重仓这些违约债而惨遭亏损,甚至有几家基金公司报团“跳崖”。

详情请阅:曾经的TOP1债基团队跌下神坛,华商基金正在经历“大洗牌”



年终基金排名战,全是意外

往年的今天,基金行业和投资者都在瞩目年终TOP10名单。

 

而今年排名战却十分尴尬,各类型基金TOP10名单中,不乏“躺赢”、“大额赎回推高净值”、“触清盘红线”等各种情况,更有“准冠军”清盘弃赛、QDII年底闪崩无缘冠军等各种意料之外的事件。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展恒基金提醒您: “热闹虽好看,围观需谨慎”,谨防沦为基金排名战中的牺牲品。

详情请参阅:2018年公募基金排名,冠军花落谁家?无所谓,反正遍地是坑


明年配置建议:

长期保值型资产:可以选择宽基ETF、养老基金、重仓高等级信用债和利率债的债基。

机会型资产:关注主题基金例如涉及到“新经济”增长核心、独角兽,尤其是科创板正式推出之后的机会;关注业绩持续性强、风险控制严谨的基金等。

选择优质基金请参阅展恒优选50


2018年,是公募基金的弱冠之年,虽有些步履蹒跚,却也是公募基金重构江湖的开始。

2019年,公募基金或向这几个方向发展:1.重视主动管理能力,弱化扩大规模这种面子工程;2.重视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3.持续推进降杠杆和控风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