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步入尾声,不知不觉间我们又经历了一年的熊市。在这一年间,大部分的基民都表示很“受伤”,看着账户中浮亏的数字让人感到非常沮丧。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只要空仓或者持有货币基金或许就能跑赢90%的基民,不亏就是赢,段子似乎成为了现实。
在最新公布的11月金融数据中,广义货币(M2)增速超预期,同比增速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11月居民户存款较去年同期多增了1.52万亿元,这是该月M2增速进一步提高的主要贡献力量。
而造成居民存款多增明显,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多发等因素导致的消费场景不可及,另一方面则是居民金融资产间的转换。这意味着市场并不缺钱,而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居民更愿意手握现金,储蓄意愿在不断增强。那对于基民朋友们来说,在即将进入的2023年,是否也要选择手握现金?
首先,我们来看看市场上是否存在一些积极信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宣布加息50基点,符合市场预期。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国10月和11月的通胀数据显示,物价上涨的月度速度出现了可喜的下降。如果美联储加息在明年见顶,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有望趋势回落,新兴市场将受益,这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将会从负面压制逐步转向正面支撑。
从国内来看,今年以来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疫情波动,其次是地产,相关政策的转向信号也陆续出现。尽管短期疫情仍然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形成一定制约,但中长期来看,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疑将显著弱化直至消失,参照海外经验,疫情放开后资本市场的上涨将会先于经济的触底反弹。地产方面,继央行发布金融支持地产十六条,证监会也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金融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力度持续加码,地产“三支箭”落地有助于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帮助房地产企业走出困境。
此外,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最关注哪些内容?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广发基金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发展”和“稳”出现的次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依然为第一和第二大关键词,“安全”首次成为第三大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稳”字出现次数为过去10年最高。关于经济形势,会议定调延续了“三重压力”的表述,但同时强调,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信心。
因此,在政策重心重回经济增长、疫情扰动持续降低、房地产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等多方积极因素共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回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利好令A股的战略投资机会进一步凸显,2023年A股表现可期。基民朋友们也不必过分悲观,可以对资本市场持有更强信心,将投资思维模式切换至后疫情、乃至走出疫情的模式,投资优质基金并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