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私募基金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数据,截至2018年2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首超12.01万亿,其中,私募证券类规模2.60万亿。私募基金从野蛮生长进入稳步前进时代,这2.6万亿的规模中,其中50亿以上规模公司48家,这就意味着占比0.56%的管理人中掌管着市场上10%的资金;进一步的,20-50亿规模公司100家,占比1.158%,即占比1.71%的私募证券基金公司掌管着市场上近20%的管理规模,这也从侧面说明私募行业集中度在不断上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有1177亿元的资金流入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私募,而20亿到50亿管理规模的中型私募,去年则遭遇338亿的资金流出。
图1 私募证券基金备案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那么在千亿资金进入大型私募的时代背景下,私募基金尤其是证券私募基金未来的投资机遇在哪里呢?
弘尚资产的总经理助理罗洁分享了“多策略产品投资”方面的见解。她提到,多策略产品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模式,而在国内发展却相对较晚。她认为由于投资经理擅长的风格与市场风格的契合度有关,因此,资产管理经常出现“冠军魔咒”,即前一个年度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次年业绩可能表现平平、甚至出现倒数的情况。所以想要一个更长周期的比较稳定的业绩,多策略投资是解决方案之一。此外,在谈到如何平衡中、 长、短期的投资机会时,罗总认为消费服务、TMT、生物医疗、环保新能源这四大领域是比较好的投资选择。
在量化投资策略上,双隆投资的总经理马俊马总推荐了指数增强、中性策略和CTA。其原因是:首先目前的整体点位相对较低,指数增强同时有一定安全垫的时候可以规避一些个股风险;其次,负基差的收敛使得中性策略也是可以考虑的;第三,如果投资者保持耐心的话,CTA也是一个较好的配置。
中环资产的陈晓玲分享了在环球视野下的投资理念,她认为随着美国加息和中国的去杠杆政策,债市表现不会太好,ERP效应愈加明显,资本市场机会相对更好。2017年港股表现一枝独秀,2018年继续看好港股市场。
伴随着私募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私募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未来投资私募基金拥有良好机遇,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基金呢?
小编对私募证券基金近一年来各规模区间的业绩进行了统计研究,我们发现随着规模的增长,其业绩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50亿以上、10-20亿、1-10亿规模区间的业绩比较高,均超过了10%,而规模在20-50亿区间的则收益率有所下降,只有近8%的收益,1亿以下的私募的业绩更是不到2%。揭起背后原因,主要还是投研能力在起关键作用,50亿规模以上的私募,整体投研能力更强,所以其业绩更高;但是其它规模区间的私募管理人由于投研团队只能支撑一定的管理规模,随着其掌管资金数量越来越多,业绩自然被拖下水。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规模适中的私募就不可取,反而部分规模适中的管理人的业绩是远超50亿以上管理人的业绩的。小编通过计算其标准差发现,20-50亿规模区间的管理人标准差为0.27,而50亿以上规模的标准差之后0.21,这说明相比50亿以上规模区间的管理人,20-50亿规模区间的管理人的业绩分化极其严重,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图2:证券类私募基金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
数据来源:展恒研究中心
数据区间:2017年3月3日至2018年3月2号
基于以上分析,同时综合考虑公司收益持续稳定的因素以及近期市场的行情,展恒基金认为可以考虑上海远策、昌都市凯丰、深圳望正、福建滚雪球、上海天迪以及北京泓澄的产品。这些均是我们精选的各规模区间各策略的优质公司,而且,近期我们推出了申购费3折的优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