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多头私募基金的降仓管理方式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19-09-02 阅读量:1128

公募基金,一般有最低80%的持仓限制,这使得公募基金在面对市场大幅下跌的行情下,只能被动承受,受市场整体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回撤不容易控制住。这是选择公募基金和公募FOF所无法逃避的问题。

私募基金,相对比而言,在仓位管理这块比较灵活,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降低仓位,甚至完全空仓,因此在回撤控制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灵活仓位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很多私募基金运用不好,缺乏一定准则,往往会被两边打脸,没躲过熊市的大幅下跌,然后把仓位降下来,在紧接着的牛市初中期踌躇不前,不敢加仓位,错失掉牛市的大段涨幅,一来一回,整体会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实际上,在去年到今年的行情中,我们观察到不少私募管理人都处于这样两边打脸的尴尬情况。

弘酬通过对不同股票多头私募进行综合调研后,发现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降仓管理方式,与大家一同分享。

第一种是固定降仓机制,整体实践下来,效果最为理想。某管理人,制定的降仓机制是,当净值最大回撤超过5%的时候,仓位降至7成,当净值最大回撤超过10%的时候,仓位降至3成。整体的框架是这样,执行的时候大致遵循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固定降仓机制,好处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首先,最大回撤能够被严格控制住,以为当最大回撤超过10%的时候,整体仓位不超过3成,这时候就算整体再跌20%,基金的最大回撤也能控制在16%以内,该管理人最后的管理实践,从2015年到现在最大回撤为-15.88%,风控能力较强。其次,这样的降仓方式可以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比如2016年的熔断,该管理人凭借这样的机制,在熔断中损失较少,减下来的仓位,在市场低点重新加回来,使得其在2016年获得了超过20%的正收益。

第二种是宏观分析降仓机制。管理人通过对宏观经济分析,确定合适的总仓位比例,并对照着进行降仓控制。某外资私募管理人,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降仓具有前瞻性,可以有效控制住回撤,同时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也能提前将仓位加上来,不错过涨幅,通过一来一回,提升整体组合的性价比。不过这样的操作方式,对管理人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管理人实际上不具备这样的分析能力,所以无法实践。这样的方式无法应对宏观分析所无法覆盖高的突发事件,比如熔断。

第三种是延迟降仓机制。管理人不预判进行降仓操作,只有当整体的净值回撤超过某个阈值,比如15%,或者市场整体情绪极为悲观的时候,开始延迟的降仓,然后等待市场情绪转暖,再延迟进行加仓。这样的方式,不利之处在于,当进行降仓操作时,已经吃了一波较大的回撤,同时加仓的滞后性会错失掉一波涨幅,对整体盈利能力会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好处在于,可以躲过最为恐怖的熊市后期的杀跌,控制得当,至少可以存活下来,对宏观分析的要求也不高。某管理人整体操作思路比较谨慎,当市场环境不好已经成为明牌的时候,开始大幅减仓,一直等到市场环境变得比较友好的时候,再快速加仓回来,最大回撤也控制在18%以内,收益也损失并不太多。

第四种是价值投资不降仓方式。典型的代表是淡水泉等老牌私募,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就是满仓操作。这样的好处在于,牛市时,可以吃到最大的涨幅,而且不用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对市场进行猜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个股的投研上去。不利之处在于,当遭遇大熊市的时候,普遍回撤30%以上,对于投资者的心理是极大的考验。

弘酬认为不同管理人,会根据他们的投资策略框架,宏观研究能力,选择不同降仓操作方式。

弘酬建议,选择了某种降仓操作方式,最好就不要发生变动。如果一开始是价值投资不降仓,最后回撤到了25%,实在扛不住了变成了延迟降仓,然后又陷入恐慌的情绪不敢加仓,然后被两边打脸,这会是灾难性的事情。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清楚管理人的降仓操作方式,这样在面对不同市场的时候,能够对管理人的业绩做到心中有数。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