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资入局动作比较频繁,先是首批两家新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落地,紧接着大摩又增持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这些行为都得益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背景。2017年11月10日,财政部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随后,证监会于2018年4月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如今,控股合资券商已经破冰,包括摩根大通、瑞银集团均已对外表态将申请控股合资基金公司。新规之后,首家控股合资基金公司到底花落谁家?今天,展恒基金君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大摩有望成为合资基金公司大股东
近日,大摩在阿里拍卖上以2503.96万元成功拍下参股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5.495%股权,有意将维持6年多时间的37.363%持股比例提升至42.858%,若上述股权变更成功获批,大摩将晋升合资基金公司第一大股东。
不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四条,基金管理公司变更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权的股东,应当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大摩最终能否拿下这部分股权,仍待证监会审批。
外资控股基金想法觊觎已久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公募基金行业有44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其中,有15家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里,外资顶格持有了49%的股权。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这15家外资顶格持有股权比例的中外合资公司中,外方长期指派总经理,或派出投研团队负责人的情况并不鲜见。而在“49%”股权红线松绑后,预计首批变更成外资控股基金公司者,也将会从这15家基金公司产生。
而且中国证监会批复信息显示,目前共有14家基金公司申请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控人。其中,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有3家,分别是太平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和永赢基金,外资持股比例分别为8.5%、37.36%和28.51%。
外资控股基金对资管行业到底是福还是祸?
综合目前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情况来看,外资控股基金有机遇也有挑战。
机遇:外资的投资理念更先进,更成熟,他们可能会更偏重长期投资的理念,这对基金公司相关理念的树立,有促进作用,相关基金公司可以将中外理念结合,实现内部投研成果共享等。而且外资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强,外资控股公募基金,有利于强化竞争,对长期固化的国内基金行业竞争局面产生影响,提升行业优胜劣汰效率。
挑战:外资控股基金可能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要想符合中国A股市场的国情,需要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更有甚者,存在中外股东方意见不一而“内耗”资源的现象。
展恒观点
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资控股公募基金势如破竹。
从短期来看,虽然基金行业市场化加快,但短期内外资控股公募基金仍有一个发展过程,适应A股市场环境与竞争环境仍需时间,对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实质性冲击相对有限。而且内地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完全市场化,外资控股基金公司后,大概率上也会采取本土化战略,对既有公募基金行业格局不会有大的冲击。
从长期来看,部分外资在管理模式和竞争手段方面拥有较长时间运营经验、历经多次全球金融风暴洗礼,比发展时间尚短的内地公募基金业更具优势。伴随着外资在A股市场、固定收益市场等多个领域中分量的加重,其在资管行业所起到的“鲶鱼效应”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