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反思与展望:往日可鉴,当下可为】回顾2022年,各类负面冲击让基金经理始料未及,宏观政策预判也变得难以精准,管理人在进取与稳健的选择中举棋不定,价值派基金经理甚至开始警惕价值陷阱,成长派基金经理则纠结于如何止盈止损,多数投资方法不再灵验。张坤在去年四季度初发声暗示市场已到底部,“市场先生提供了对长期投资者有吸引力的出价。”事实也正如其所预言,他管理的易方达优质精选净值自2022年11月以来已累计上涨逾40%。历经多重困难袭扰后,2023年市场能否否极泰来?展望2023年,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当下可为,复苏将成为市场的主导因素。
【各类型基金迎“开门红”】上周A股市场主要指数集体上涨,迎来新年“开门红”。上证指数上涨2.21%,深证成指上涨3.19%,创业板指上涨3.21%。普通股票型基金净值上周平均上涨3.22%,纳入统计的867只产品中有852只产品净值上涨。指数型基金净值上周平均上涨2.33%。混合型基金净值上周平均上涨2.55%,纳入统计的7239只产品中有7167只产品净值上涨。QDII基金净值上周平均上涨1.88%,纳入统计的432只产品中有278只产品净值上涨。债券型基金净值近一周平均上涨0.32%,纳入统计的5089只产品中有4165只产品净值上涨。货币基金最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
【借道公募基金布局港股投资】经历了2021年近一年的下跌后,港股在2022年的进一步弱势超出多数人预期。而2022年10月底以来,港股之所以能快速反弹恰是因为上述因素都出现边际缓解。我们认为港股最困难的时期已经逐步过去,港股仍具备配置价值。对于希望聚焦港股市场且对于流动性和交易成本有一定要求的投资者,建议选择港股指数基金;对于除基准涨跌幅外还希望获得一定超额收益的投资者,建议选择主要投资港股市场的QDII基金或者高港股仓位的主动选股基金;若投资者仅仅将港股作为配置的一部分,或希望在获取A股市场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能适当兼顾港股投资机会,则可以考虑区域平衡类沪港深基金。
【亚太国家股指相对强势,QDII基金掘金脚步不停歇】对于投资者而言,A股与欧美等发达市场固然吸睛,但一些新兴国家或小众市场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其中不乏有高收益的可能,比如印度股指则于2022年领涨全球,延续了长达14年的长牛走势。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资产配置来看,亚洲上市企业的盈利在中、印的带动下可望领先成熟市场,加上估值具有吸引力,如果未来美元的势头出现转向,资金将再次流入,可能出现相对较好的投资机会。从目前全球各个经济体的宏观面来看,以欧美为首的成熟市场因通胀困境与政策紧缩,衰退的机率在升高,而包括中、印在内的亚洲市场,2023年的增长可能领先全球。
【曾晓洁、刘晓龙、夏俊杰等私募大佬展望2023:A股有望迎来小牛市】聚鸣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刘晓龙表示,与股市高相关的三大因素——疫情、地产、美国通胀都已看到了反转或拐点。除此之外,源乐晟董事长曾晓洁补充道,过去两年在产业政策上出台了一些纠偏的动作,对于相关领域的监管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已经可以看到相关产业政策开始出现回摆。在当前时点来看,2022年经济大概率是一个低点,2023年将迎来复苏甚至是“V”型反弹。仁桥资产总经理夏俊杰认为,2023年在市场整体回暖的过程中,价值风格仍有望脱颖而出,看好低估值的核心资产在2023年的表现。
图1 1月6日各类型基金收益情况
图2 1月6日各主要指数涨跌幅情况
相关基金:
华夏沪深300指数增强A、申万菱信中证500优选增强A、易方达上证50指数A
图3 2023年各行业涨跌幅排名
相关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