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能源行业回顾及光伏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风电整机企业对比分析研究

原创展恒基金网
2023-05-26 阅读量:1396 新能源 光伏 展恒基金

概要及主要观点:

1、 光伏:今年需求超预期的核心是“弹性”超预期。今年以来随着产业链价格下行,持续同比高增且超预期的出口及国内装机数据及结构(分布式高占比),除了触发2023年的需求预期和企业盈利预测上修之外,都表明:在平价时代和供应端瓶颈逐步消除的背景下,全球光伏需求释放的“弹性”是显著超预期的,尽管这种超预期仍然无法完全阻挡产业景气周期的运行规律,但无疑可以让我们对行业未来需求空间的“天花板”、以及本轮价格/盈利触底之后,行业供需重回平衡、景气周期再次向上的时间,更乐观一些。 “过剩”并不可怕,龙头优势在扩大。2019年以前的十几年中,光伏行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全环节过剩状态,期间并不妨碍龙头公司超额利润的兑现和股价的表现,对于除硅料之外的绝大部分环节而言,从2023年到2024年也并不是从“短缺”到“过剩”的质变过程。此外,随着近年来电池效率持续进步驱动的对材料端品质要求的提升(此轮N型趋势显著催化)、组件端对售价/成本影响因素的增多,许多环节的龙头优势是呈现放大的趋势,而非收窄。消息面上,在上海新能源展会前夕的第十六届SNEC全球光伏大会上,多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密集发声,业内普遍看好光伏发展潜力,在相继超越风电与水电后,业内预计国内光伏装机规模有望在2027年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资金面上,今年以来,新能源的跌跌不休与TMT板块的气势如虹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从北向资金的视角看,最近一周、一个月及一个季度,其净买入幅度最大的都是电力设备板块。基本面上,新能源历来是A股中的“盈利高手",去年年报和今年1季报新能源龙头业绩亮眼,对比A股其他行业增速居前,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整体保持了26%的营收高增长,企业实力和需求确定性支撑基本面持续向好。

2、 国家能源局5月25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风电装机3.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达到8.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其中风电占14.3%,光伏发电占16.6%。今年1—4月,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625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4%,同比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新增142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4831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6.8%和57.2%。今年1—4月,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48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2%,较去年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

3、 风电:近期风电尤其是海风利好消息不断。1)国家能源局:2023年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040万千瓦,其中陆风989万千瓦,海风51万千瓦。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76亿千瓦,同比增长11.8%,其中陆风3.45亿千瓦,海风3089万千瓦。2023年一季度,全国风电发电量2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风电投资完成约249亿元,同比增长15.0%。自然资源部:在建和新开工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总规模约18GW,比上年同期翻一番。总体而言,上述信息表明了23年装机量、招标量和开工量的高景气度,也打消了对未来增速放缓的疑虑;2)上游铁矿石、螺纹钢、铜、焦炭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利好风电零部件盈利能力提升;3)招标价格海风下降、陆风企稳。4月共有4个海风项目确定中标商,海上风机加权平均价格(不含塔筒)持续下降,为3173元/kW,环比下降8.2%;4月共有52个陆风项目公布中标价格信息,继今年3月陆风加权平均价格(不含塔筒)创历史新低后,4月陆上风机价格回暖至2月水平,为1590元/kW,环比增加29.7%。4)部分零部件环节尤其是大兆瓦产能交付紧张,价格略微向上; 5)5月以来各种出海大订单,如大金重工连续2个欧洲大订单、明阳智能拿下菲律宾最大海风订单、中天科技斩获丹麦海缆订单,由塔筒、海缆和整机等主要大权重公司带动了整个风电设备市场情绪。

4、 输变电行业:毛利率下滑拉低股价市值?输变电行业,尤其跟特高压产业链强相关的上市公司业绩多处于增长区间。但多位产业人士也面临共同的苦恼——输变电市场需求稳定,业绩也实现增长,但是上市公司市值一直上不去?现在很多机构给输变电行业的估值不高,而估值核心指标之一便是毛利率。虽然输变电企业的客户多为国网、南网等央企国企,回款有保障也不存在坏账风险,但是输变电企业产品在国家电网这类头部客户面前没有议价优势,产品涨价很难,甚至遭遇压价。这是行业产品毛利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企业的毛利率还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影响市场对公司的估值。毛利率质变下滑直接影响净利润指标。毛利率逐年下滑是输变电行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机构十分关注的重要指标。毛利率没有高速增长空间,机构给出的股票估值空间自然也上不去。

5、 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全程无碳、绿色的制氢路径,是未来氢能发展的必然选择。电解水制氢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制氢技术,虽然在整个制氢产业里占比还很少,但最受政策和产业界的重视。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近零排放和产品纯度高等优势,采用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富余电力电解水制氢,能够有效解决弃风、弃水、弃光现象,达到节约电力资源、调整电力系统能源结构、并实现规模化制氢的目标。

一、新能源

1、太阳能光伏

1.1光伏产业链价格变动分析

根据PVInfoLink数据计算整理,本周光伏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及下周价格涨跌幅预测如下表所示。

截屏2023-05-26 16.47.54.png

1.1.1硅料价格分析

根据PVInfoLink数据,多晶硅致密料均价一年(2021年12月15日至2023年5月25日)变化走势图下图所示。

截屏2023-05-26 16.49.21.png

本周国内N型料价格区间在13.5-14.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3.54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9.55%;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2.5-13.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2.8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10.3%。本周硅料市场价格延续跌势,企业签单模式仍为按周议价,本周有新订单成交的企业数量约6家,截至本周4家企业月底前已经没有余量可签,近期成交情况有所改善。本周多晶硅价格维持跌势,且跌幅仍维持10%左右高位。供给端,多晶硅企业新建产能持续释放,供应压力增大;需求端,近期多家硅片企业计划降低20%的开工率,使得产业链库存向上转移,短期需求预期减弱,此外,周签模式同样加剧了上下游博弈情绪,直接刺激硅料价格加速下行。预计后续价格走势将根据硅料新产能投产节奏、硅片实际减产幅度、终端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波动调整。截止本周,国内硅料在产企业维持在15家,生产基地共22个,其中分线检修的企业减少至1家,预计月底前完成检修恢复正常运行。5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维持11.9万吨预期,同期硅片产出约47GW,国内供应(包括进口)对应国内消费来看,小幅供过于求使得库存部分积压。随着下游N型市场不断扩张,N型硅料供应相对紧张,N/P价差分化走势逐步明显。同时,由于部分新产能爬坡释放出的低品质硅料在市场中流通,使得市场成交价区间被拉大。

1.1.2硅片价格分析

根据PVInfoLink数据,各类型硅片均价一年(2021年12月15日至2023年5月25日)变化走势图如下图所示。

截屏2023-05-26 16.51.06.png

根据PVInfoLink数据,各类型电池片均价一年(2021年12月15日至2023年5月25日)变化走势图如下图所示。

截屏2023-05-26 16.52.35.png

1.1.4组件价格分析

根据PVInfoLink数据,各类型组件均价一年(2021年12月15日至2023年5月25日)变化走势图如下所示。

截屏2023-05-26 16.53.50.png

本周光伏玻璃报价仍然稳定,3.2mm、2.0mm光伏玻璃价格分别为25.5-26.5元/平方米、18.0-19.0元/平方米。

目前已至光伏玻璃定价末期,6月国内光伏玻璃价格受近期成交不佳以及成本支撑力减弱的影响,价格大概率向下调整。 

1.1.6其他环节

本周胶膜上游EVA成交价格普遍下浮到15000-15500元/吨之间,胶膜厂与贸易商采购积极性上行,eva光伏料开始去库。胶膜本周价格460克重高透价位9.43-9.66元/平米间,本周开始计划下月排产,订单量预计比5月抬升明显,poe胶膜价格方面预计阶段性有继续下浮的可能。

高纯石英砂——本周高纯石英砂中外层价格暂时维持稳定。目前国内内层砂价格为34-37万元/吨、中层砂价格为19-23万元/吨、外层砂价格7-12万元/吨,后续价格或受供应紧张以及下游让利的影响将再度走高,具体需关注龙头企业的进一步操作。

逆变器——本周逆变器价格区间持稳,并网逆变器20kw价格0.2-0.26元/W,50kw价格0.18-0.21元/W,110kw价格0.16-0.19元/W。欧非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国内终端需求量也即将起量,部分逆变器企业二季度价格已定,但后期价格仍维持下降趋势。

终端——4月组件定标容量约37.2GW,5月上半月定标容量超4GW,目前组件集采价格区间目前仍暂时持稳,中标价格分布区间集中1.64-1.67元/瓦。由于光伏产业链上游整体维持下跌趋势,终端观望心态更加加重,部分项目延缓态势不改。

今年一季度全产业链各环节基于乐观市场预期下提产速度和数量可谓疯狂。今年一季度国内光伏装机33.65GW,其中分布式占约54%,组件产量98GW,胶膜产量10.99亿平,EVA光伏料产量29.18万吨。基于容配比1.2,1GW组件耗用950万方胶膜来测算,考虑进出口后组件一季度末总库存约13.35GW(包含上下游及中间贸易商库存),此期间分销商拿货积极,胶膜一季度末总库存1.68亿平处于库存高位。组件3月底的成品库存和原材料胶膜库存均位于高位。

PTA现货5月22日已跌至5554.00元/吨,当日跌幅0.64%,周跌幅2.22%,月跌幅13.1%。

image.gif

PTA作为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具有低毒、易燃易爆的特点。PTA具有很长的上下游产业链,链条涉及多个品种,较为复杂。其中PTA的产业链上游原料单一,基本由PX加工而来,而PX的原料是石油。石油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石脑油,从石脑油中提炼出MX,再进一步提炼出PX,最后生产出PTA,因此石油对PTA的价格有重要影响。PTA中游产业主要用于聚酯纤维(涤纶)、聚酯瓶片、聚酯薄膜、长丝、短纤、切片等生产,其中90%以上的用于生产聚酯。PTA的下游产品主要涉及下游纺织服务行业。

2020年,是PTA历史上迎来转折的一年,其产业链不断向上游拓展,实现从“原油-PX—PTA-聚酯—纺织、服装”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以上产业链中,PTA是石油的末端产品。同时,由于很多大的聚酯厂中间不切片,而直接从PTA生产出涤纶短纤和长丝,因此,PTA是化纤的前端产品,也可以说,PTA是石化与化纤产业链的分水岭,承前启后。

下游方面,目前有超过90%的PTA都用于下游聚酯的生产,因此其产业发展状况决定PTA的需求,当聚酯产业扩产势能增加时,PTA的需求也会明显上升。PTA除了用于石化行业以外,还用于纺织行业,PTA的下游产品是涤纶,是与棉花同为纺织品的原料。棉花和涤纶是一种替代关系,二者价格关系会影响各自在纺织配料中的用量,从而间接影响对PTA的需求。

 image.gif

东方盛虹——拥有完善和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以保障项目工程顺利建设与实施。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公司已经连续推出并实施了3期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总投入资金超过70亿元。公司董监高也已于近日推出股票增持计划,增持金额为4000-6000万元。此外,控股股东还认购了公司于2022年底发行的GDR产品,共计5亿美元并承诺锁定3年。

金属硅现货5月22日已跌至14670.00元/吨,当日跌幅1.34%,周跌幅5.11%,月跌幅9.72%。

有机硅DMC现货5月22日已涨至14440.00元/吨,当日涨幅0%,周跌幅0.41%,月跌幅4.24%。

截屏2023-05-26 17.01.32.png

硅产业链——硅在工业上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硅产品在下游电子电器、建筑材料、汽车、日化纺织助剂、涂料、橡胶、轮胎、玻璃纤维等均有广泛应用。

硅化工产业链有着众多品种的应用,主流品种包括工业硅、有机硅、多晶硅等。金属硅,下游广泛应用于有机硅、多晶硅、合金等行业。金属硅是由石英和焦炭在电热炉内冶炼而成的产品,主成分硅元素含量在98%左右,其余杂志为铁、铝、钙等。工业硅广泛应用于光伏、有机硅、合金等行业。

image.gif

1.2光伏产业链产能产量分析

美国光伏市场23年增速值得关注,组件一体化:【晶澳科技】(东南亚4GW一体化产能+美国2GW组件产能规划);【晶科能源】(东南亚7GW一体化产能+美国400MW组件产能);【隆基绿能】(东南亚4GW硅片+8GW电池组件产能,与Invenergy合作在美建5GW组件厂);【天合光能】(东南亚7GW一体化产能);【TCL中环】(持股MAXEON,后续有望凭借工业4.0的优势美国建厂)、【博威合金】(越南2GW电池组件产能供应美国);支架和支架代工企业【意华股份】(美国工厂计划5月投产);【振江股份】(美国工厂计划Q3投产);【中信博】(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美国市场)。

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硅料一季度月产出基本稳定在10万吨左右,一季度产量为30.4万吨,根据硅业分会预测,二季度国内硅料产量约35万吨,环比增加15%,供给进一步释放。

根据莫尼塔先进制造研究,4月硅料总产量11.1万吨,环比提升5.5%左右,预计5、6月硅料产量11.7-12.6万吨左右,环比走高,维持满产。硅料产能集中在6月份释放,对比硅片需求,价格将更快一步下跌。

硅料涨价历经两年,产能不断加码下,产量陆续释放,2023年供需失衡得到根本缓解。国信证券预计2023年国内硅料产量有望达到124万吨,同比增速约50%。

截屏2023-05-26 17.03.47.png

5月11日,在合盛硅业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合盛硅业董事长罗立国表示该公司今年年底多晶硅达产的产能将实现40万吨,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业。

还没干出来,就先放狠话,也从侧面反映了罗立国这个硅料搅局者急于在光伏圈亮相并获取下游客户的心态,以及对于未来硅料市场激烈竞争的一丝惶恐。

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罗立国放言,即使明年多晶硅卖到七、八万元/吨,合盛硅业还能赚钱。

硅料,真的有可能跌到7万吗?假设,万一跌到7万,行业将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今年1月,硅料经历过一轮急跌。以当时的产能、供需情况判断,硅料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但会随着各企业新产能的释放呈现缓跌局面,之后,硅料的确出现了一轮反弹,之后又一路走低。从最近的现货市场价格看,硅料已经来到15万元/吨下方,比当初预计得要快。

硅料的价格和供应,已经开始影响硅料大厂的业绩,在业务纯正的硅料企业大全能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4月27日,大全能源发布2023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48.56亿元,同比下降40.26%,归母净利润29.11亿元,同比下降32.49%。大全能源给出的解释是:一季度上下游产业链价格博弈导致销量下降,因此营业收入减少。

image.gif

去年一季度,大全能源1季度生产3.1万吨,销售了3.8万吨。今年1季度,大全能源生产了3.3万吨,仅销售了2.53万吨。硅料这么快就卖不动了吗?这或有一季度大全能源对硅料价格走势判断不同,有惜售的可能;但是长期来看,硅料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可能,硅料价格也势必会继续下行。

大全能源今年一季度单位售价为19.04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45%。今年五一以后,硅料价格继续下跌,现已跌破15万元/吨。

大全在公司年报中介绍:“2022 年1-12 月,公司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为54.19%,其中主要为工业硅粉……工业硅粉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会给公司原材料采购管理及存货管理带来难度,对公司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而电力成本,仅占大全能源营业成本的23.78%。

预感到多晶硅即将暴力洗牌的大全能源,开始向上游进军工业硅领域。去年10月,大全发布公告,将在内蒙古建设30万吨/年高纯工业硅项目和20万吨/年有机硅项目。

5月15日,大全又发布一则关于《2023年4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的公告,从头到尾,都能感到公司的底气:“公司的成本控制得益于一体化,向工业硅延伸将降低公司成本……公司2022年度平均销售成本约是58元/公斤”,有底气应对硅料价格下行。

大全选择了向上,而上游的合盛硅业选择了向下。2022年、2023年,合盛硅业先后开工两个20万吨/年多晶硅项目。硅料价格一路下行,合盛此举市场有些看不懂,公司股价也从最高点时的近260元一路暴跌到最近的72元左右,跌去近四分之三。对此,罗立国表示:“现在15万元/吨,等年底我们产品出来,卖10万元/吨就行,搞不好到明年可能就七八万元。即使卖七八万,我们还能赚。”   

罗立国的光伏大冒险不止于此——最近又公告要搞20GW组件和150万吨光伏玻璃两个大项目。不是硅料的门槛不够高,也不是每个人都成为大全或者合盛,当然至少目前也更没有人能够达到通威的管理与成本控制水平。

假如硅料价格跌到7万,会怎么样?——

第一,7万过去曾经是硅料在供需平衡时的市场价格水平。硅料价格暴涨、“拥硅为王”是这两年发的事情。2019年、2020年,多晶硅每吨的均价分别是6万、5.82万。二三级硅料企业亏钱,但是一线企业也能赚到钱。

第二,新玩家对新上马的硅料项目,可行性投资报告中,对未来的销售价格预期也基本上在7万左右。

南玻A在去年6月宣布上马5万吨硅料项目。公告中提到“本项目建设周期20个月,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3.89亿元,年均净利润8.63亿元”。算下来,南玻对硅料的价格预期仅为6.778万元。

弘元绿能(曾用名:上机数控)对硅料价格的预计,比南玻A乐观一些。弘元绿能今年也推进定增计划,用于投建5万吨的硅料项目。其测算时以预计建设期第2年建成并达产50%,第3年开始达产100%。项目开始生产后的价格预期,2024年至2026年分别是10万元/吨、8万元/吨、6.6万元/吨。

关于中长期硅料将出现产能过剩,最近企业披露的产能计划更具体,且又有新扩产者。4月14日,集邦咨询预测,2023年底多晶硅总产能将达到214万吨,同比增长82.9%;2023年硅料全年产出约134万吨,同比增幅高达56.29%。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预测,2023年硅料产能将进一步释放,预计2023年底国内硅料产能将达到240.4万吨,全年新增硅料产能规模约120.1万吨。光伏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82.7万吨。

今年硅料价格将会跌破10万/吨,至于最低点则各有各的判断。退一步讲,就算今年组件出货量继续大增,硅料需求持续旺盛,硅料供需平衡。按现在披露的扩产节奏,2024年肯定也会过剩。价格下跌到7万元/吨,或许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万一硅料价格到了7万,硅料企业会怎么样?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等这些老玩家估计都能获得不错的利润。

通威股份成本控制最佳。在生产成本方面基本控制住3-4万元/吨,现金成本控制在2-3万元/吨(剔除工业硅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以不变价计算)。

大全能源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的成本为5.345万元/吨,比去年的5.8万元/吨又有所下降。

协鑫科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徐州项目颗粒硅现金成本约3.424万元/吨,生产成本约4.015万元/吨;乐山项目颗粒硅现金成本约3.782万元/吨,生产成本约4.619万元/吨。

新特能源没有公布成本,但是估计与大全能源差距不会太大;非上市公司东方希望一直是成本控制之王,估计成本也不会高。

这几家企业除了成本低以外,在今年也都有新项目投产,出货量都会增长。

image.gif

但是新进入者的成本多少就很难估计了。南玻A和弘元绿能,两家公司虽然是首次投建年产5万吨的项目,但是也不能算是完全的新人。他们之前都有少量的硅料的生产。这两家公司的生产成本如何呢?

这两家公司对原材料硅料、电费等的测算基础不同,但是预期的硅料成本都在5-6万元/吨。按照他们的计划,若硅料跌至7万元/吨,都能盈利。

但是有投资者做过测算,若以7年资产折旧,10万吨的硅料项目总投资85亿元(自有资金55亿,借贷30亿元),维持15%的年化投资收益率,硅料的价格就不能低于13万/吨。去年,坊间就有消息称,硅料黑马青海丽豪,建设投产相当神速,但也超出原来的财务预算很多,引发一些股东不满。新进入者,若没有相关经验,交学费再也正常不过。同时,硅料扩产量规模巨大,专业人才甚至一线员工都是行业扩产的重要瓶颈。

有市场人士透露,即使以经营精细化著称的东方希望,由于人才匮乏,投产多年其多晶硅产品质量和一线企业之间仍有差距,且去年因经营管理不善还发生过一次火灾。去年底,东方希望因为挖了新特能源一名刘姓技术人员,刘某随后被新特告上了法庭。此前,东方希望还挖过一名炉渣工人,就连这样一名普通工人,也被对方企业以竞业限制为由发起了诉讼。行业对于人才的争夺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剑走偏锋物理提纯法、纯度只有6个“9”的吉利等新入局者,未来要搞50万吨产能,能够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吗?

去年受硅料价格影响,组件成本居高不下。一度影响到下游光伏电站装机的积极性。现在硅料价格下行,组件的价格也相应进入下行通道。

目前,组件企业其实已经越来越适应和接受不断走低的价格。去年,通威1.7元/W的集采中标价当时曾让组件企业们有点不淡定。这种集采价格“类期货”,不知道现在是否已经交付,但是这个价格肯定是有利润的。通威当时大胆投标的一个重要原因,估计就是预测到了今年组件价格的下跌。赌组件价格下跌的,不止有通威,还有协鑫集成和润阳股份。润阳股份是专业的电池片企业,目前处于已过会,未上市的状态。公司从去年开始加入一体化大军,产业链从硅料一直延伸到了光伏电站。其在今年的集采招标中,润阳股份凭借低价多次中标。协鑫集成最近同样频频低价中标。

那么,假如硅料价格跌到7万/吨,组件的价格会到多少呢?可以肯定的是,硅料的价格下跌,一定会传导至组件。因为在不长的时间维度内,硅料产能过剩,组件的产能也存在过剩。即使组件在产能并不过剩的2022年、2021年,组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没有实现过100%。但是,硅料企业通威,当时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一度超过100%。

对于组件企业来说,能有20%的毛利率就已经很不错了。多数光伏企业在过去的多数年份中都是微利。它们赚的是行业大爆发、出货量暴涨的钱,现在赚的则是一体化后硅片、电池片环节的钱。更何况现在整个光伏越来越卷,组件又是四个环节中投资门槛最低的一环。

以去年行业平均2.75g/瓦的耗硅量计算,如果硅料30万/吨,每W组件的硅料成本为0.825元;如果硅料降至7万/吨,当下每W组件的耗硅为0.1925元。这相当于每W组件的硅耗成本降低了0.6325元。

去年,组件最高价格在2元/W。那么未来每瓦组件的销售价格在过去2元/W的基础上降低6毛钱,也很正常。即使组件均价跌至1.4元/元W,一体化组件企业可能还会有15%-20%的毛利。

当下,组件企业比拼的是垂直一体化水平。假设大家都实现了一体化,组件企业之间的经营质量仍会有天壤之别。这主要是因为,组件行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型的行业。按行业惯例,组件企业都要向客户缴纳5%左右的质保金——对于没有资金实力以及资金管控水平差的企业而言,肯定竞争不过头部企业。

未来,在组件的1.4元/W甚至这个价格水平以下,有的企业仍旧能够赚钱,有的企业,可能就要被市场出清了。

2、风电

2.1风电产业链价格变动分析

2023年5月25日中厚板、圆钢、铸造生铁、废钢、螺纹钢、玻纤、碳纤维价格分别为4523元/吨、4480元/吨、3750元/吨、3120元/吨、4340元/吨、3850元/吨、138.7元/千克,周变动幅度分别为+2.0%/+0.7%/0%/+1.3%/+0.7%/-2.5%/-2.7%。

风机中标价格:陆上风电含塔筒项目均价为2,080元/kW,不含塔筒项目均价为1,697元/kW;海上风电方面,除中国电建集中采购1GW项目中标价格为2,353元/kW,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其他项目中标折合单价稳定在3,200-3,800元/kW的报价范围内。

风电装机/投资/发电数据:2022年全年风电新增装机37.63GW,其中陆上风电33.56GW,海上风电4.07GW;全国风电累计建设投资完成额为1960亿元,;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为2221h;全国风电发电量为7624亿千瓦时。2023年1-3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0.40GW,同比+31.6%;全国风电累计建设投资完成额为249亿元,同比+15.3%;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为615h,同比+10.8%。全国风电发电量为2287亿千瓦时,同比+24.5%。2023年3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4.56GW,同比+110.1%,创造有史以来单月装机最好成绩。

2.2风电整机产能产量分析

国家能源局5月25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风电装机3.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达到8.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其中风电占14.3%,光伏发电占16.6%。今年1—4月,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625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4%,同比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新增142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4831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6.8%和57.2%。今年1—4月,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48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2%,较去年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

一季度风电招标亦大幅增长。截至4月23日,年内新增公开市场风机预招标规模达54.52GW,已超越去年上半年的新增招标量。

image.gif

image.gif

去年,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及补贴退坡后装机节奏放缓等因素影响,风电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今年大宗价格大幅上涨概率较低,因此随着今年风电装机大幅放量,风电零部件企业出货有望快速释放,毛利较去年将实现全面改善。随着装机需求的逐步释放,2023年1季度部分零部件环节业绩已开始修复。在各个细分零部件环节中,一季度交付靠前的塔筒、铸锻件等零部件业绩修复最为显著。

塔筒营收规模修复最快,旺盛需求下加工费有望上涨。在海风项目加速开工建设等影响下,产品出货量提升,整体板块产品中塔筒营收规模预计同比增长40.1%,增速最快。

image.gif

今年深度受益海风起量,且塔筒具备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小、受大型化摊薄影响小等特点,因此,如果今年海风如期爆发,会给塔筒带来翻倍的需求。从量上看,考虑海风补贴政策时限、行业招标量及项目建设周期,对应塔桩出货量有望在今年率先开始增长;从价上看,考虑陆塔行业集中度较低,预计今年国内海上塔桩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带动加工费的提升。

目前,我国塔筒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天顺风能、天能重工、泰胜风能、大金重工四家合计占据国内26%的市场份额。目前天顺风能出货仍全部为陆风塔筒,出货量与单吨净利同比大幅提升;泰胜风能受出口和新疆区域需求超预期和海上风电需求复苏影响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天能重工塔筒盈利能力同比显著提升,发电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大金重工由于部分海外项目交付略有延期量利同比较为平稳。

image.gif

铸锻件盈利修复最快,龙头企业优势凸显——去年,铸锻件板块受生铁、废钢等主要原材料维持高位运行影响,净利润同比下滑超四成。今年随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预计在所有风电零部件板块中铸锻件归母净利同比增幅最大,达到140.5%。

image.gif

受益于今年一季度陆上、海上风电需求复苏,叠加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下降,风电铸锻件出货量同比显著提升,大兆瓦铸锻件供给偏紧,铸锻件盈利能力同比大幅提升。量利齐增下,铸锻件企业业绩同比普遍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具体来看,主要龙头企业优势凸显,日月股份酒泉一期10万吨产能已进入生产爬坡阶段。今年一季度盈利能力大幅改善,超出市场预期;金雷股份一季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且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广大特材风电铸件销量复苏,齿轮箱零部件开始出货;德阳铸钢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新老业务均呈现景气态势。

image.gif

值得注意的是,从相关公司二级市场反应来看,泰胜风能、天顺风能股价自从四月中下旬迄今累计最大涨幅分别约40%和30%,大金重工本月累计最大涨幅达28%,此外,大金重工、天能重工、日月股份、广大特材等公司股价近一个月内亦反弹接近20%。

叶片厂订单已排至年底,海缆二、三季度有望迎来交付旺季。除了最为亮眼的塔筒和铸锻件环节以外,建议关注由于供给紧缺有望产生超额利润的零部件环节,如叶片、齿轮箱等。

对于叶片、轴承环节,据悉,目前国内仍然较大程度依赖进口,国内相关企业较少。据央视财经近日报道,苏州市某风电集团叶片事业部业内人士称,公司今年订单情况特别好,订单全部排到了年底,预计全年可以出货超过1200套。

此外,考虑海缆交付属于后置环节,虽然一季度海缆交付和收入确认较少,但预计海缆交付旺季有望于二、三季度出现,东方海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起帆电缆、汉缆股份、宝胜股份等相关企业毛利率、净利润有望环比大幅增长。

image.gif

风机厂——价格战下最新招标价降至盈亏平衡点,两大龙头双双盈利承压 为获订单激烈厮杀以低价取胜。随着补贴退坡以及更大兆瓦的推出,招标价格持续下降已成趋势,但一再下探的招标价格也持续挤压着风机行业的利润空间,给风机整机厂持续带来着生存压力。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数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国内风电机组单瓦价格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大幅下滑。据中核集团近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招投标入围的明阳智能、三一重能、金风科技、电气风电等8家整机厂商风机投标综合报价,已经低至1330.25/kW左右。然而,市场分析显示,对风机厂商而言,2000/千瓦通常是盈亏平衡点。

image.gif

今年一季度,整机板块表现最不佳,在受下游施工进度影响的同时利润端负向影响较大,整体量价齐降,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7.4%和60.2%。

据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常年位列国内前三强,合计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此外,上海电气、运达股份、中车风能、东方电气、三一重能等也在前十名。今年一季度来看,金风科技受技术路线变化影响整机盈利能力下行较为明显,利润基本来自投资收益;明阳智能受海上风电确认收入容量大幅下降等影响,盈利能力亦短期承压。

风机厂商作为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对上下游均不具备明显的话语权。一方面,我国央企电站开发商盛行“最低价中标”,因此为了获取订单,整机厂不得不参与激烈厮杀,以低价取胜。另一方面,应对这种局面的主要还是通过降本,降本能力强即意味着盈利能力就强,但当前我国风机行业还很难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产品溢价。

不只是站在短期,对于长期来看,虽然降价是风电迈入平价时代的必然,更低的成本也意味着更高的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逼近成本线的低价竞争只能不仅影响到行业内玩家的盈利空间,同时,大型化趋势无法削减风机固定的制造成本,一台整机的价格仍维持在800-1000万元,因此,若不断挤压制造企业利润空间,必然会降低研发投入,给风电全产业链形成破坏性冲击。

2022年,三一重能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超20%,毛利率、净利率最高。作为毛利率最高的整机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得益于三一重能较强的供应链管控能力与运营及决策效率,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业内领先,2022年公司实现整体毛利率23.55%,实现风机业务毛利率23.25%。

运达股份2022年业绩稳中有增。2022年运达股份风电机组实现收入163.17亿元,同比提升3.76%;风机销售量同比提升30.26%至7.12GW,单价同比下降20.35%至2292元/kW。但受益于运达股份的商务与技术降本,在销售单价同比下滑的情况下,运达股份2022年风机板块毛利率仍提升至17.10%。明阳智能毛利率大幅下降,2022年明阳智能毛利率为19.99%,同比减少1.44%,净利率为11.22%,同比增加0.32%。风机制造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2022年第四季度海上风电交付大幅下降,导致制造业加权平均毛利率下降。

今年以来,风机价格战持续升级,整机价格一路打到1100元/kW,随着风电市场持续内卷,风电产业链中上游业绩分化严重。大部分上市风电整机企业2023年一季度业绩呈下滑态势。2023年一季度,除东方电气外,剩下几家整机商营收、净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金风科技一季度总营收55.65亿元,同比下降12.83%;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下降2.42%。金风科技表示,2023年1-3月,实现对外销售容量1110.03MW;在手订单总计29584.79MW。明阳智能2023年一季度总营收27.2亿元,同比减少61.84%。明阳智能表示,营收大降主要是本期风机销售数量减少所致,净利润的减少则是本期营收减少导致的。运达股份2023年一季度总营收34.82亿元,同比增长2.00%;净利润0.74亿元,同比下降34.05%。其2023年一季度报显示,2023年1-3月,运达股份新增订单4522.24MW;截止2023年3月31日,累计在手订单19812.67MW。电气风电2023年一季度总营收13.86亿元,同比减少69.46%。电气风电表示,营收下降主要由部分销售订单项目执行进度延后影响,利润下滑则是受营收规模较大下滑,毛利率较高的海上风电占比下降,同时报告期内仍需支出造成的影响。三一重能2023年一季度总营收15.64亿元,同比下降23.66%;净利润4.82亿元,同比下降19.15%。三一重能表示,营收下降主要系风机交付速度较同期有所下降,归母净利润无重大变动,归母扣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下降32.7%,主要由于本期风机交付速度、风场出售进度较同期有所下降。

二、投资方向梳理

2.1光伏组件、电池技术路线分析

通威股份:N型三大技术路线、钙钛矿等技术路线并行。

TOPCon方面——通威自主研发了“TNC”技术。2022年11月底通威投产了眉山9GW TNC电池项目,目前已满产发挥,产品平均转换效率25.5%,若叠加SE等技术,转换效率预计将提高至25.7%。2022年末公司还启动了彭山16GW TNC电池项目的建设工作,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届时公司TNC电池产能将达到25GW。

TNC电池具备高双面率、超低衰减、更优温度系数、弱光响应好等性能优势,自产的182尺寸72版型半片组件功率达588W,较PERC高25~30W,双面率高10%,已达行业领先水平。

N型大矩形片TWMNG-72HD重磅产品在主流的182-72版型上进一步探索,设计出最佳的电池及组件尺寸,相较182尺寸72TOPCon产品组件功率再提升25~30W,单块组件功率超600W。

HJT方面——2018年已进行了自主THC技术的研发布局。截至2023年3月,通威国内首条GW级生产线量产化效率刷新了世界纪录,已达26.18%(ISFH认证)。采用THC技术的重磅组件产品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是业内首家采用无银化技术、超薄硅片、双面微晶技术、叠加高性能靶材掺杂、光注入等多项先进技术的产品,具备高效率、高发电量等核心优势,可有效提升1%以上的组件效率。无银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也大幅降低了THC的金属化成本,以铜电镀代替银浆印刷,减少银浆消耗,降低金属化成本,进一步缩小与PERC之间的成本差距。

同时,凭借先进的硅片、电池及组件一体化研发及生产制造能力,通威实现超薄片化THC产品的技术突破,进一步降低THC成本。该系列组件产品还有温度系数更低、双面率更高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发电量,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随着金属化技术、超薄硅片、双面微晶等多项技术搭载落地后THC降本增效的路径逐渐清晰,通威THC有望快速进入规模化量产。

钙钛矿电池——钙钛矿/硅叠层实验室已于去年投入使用,小尺寸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第三方认证效率达到27.19%。

昱能科技:携震撼新品Wi-Fi+蓝牙双通信模式微型逆变器EZ1系列产品及分布式光储全场景解决方案重磅亮相。EZ1系列产品作为昱能科技推出的全新Wi-Fi+蓝牙双通信模式微型逆变器产品,适用于阳台光伏及DIY光伏等应用场景,即插即用,极简安装,是世界上首款输入电流可以达到20A的Wi-Fi版微型逆变器产品。该系列产品最大输出功率达960W,可与182、210大功率组件完美适配;自带Wi-Fi及蓝牙模块,无需专用网关设备,即可通过手机APP实现系统的快速搭建、调试、运维等功能。

晶澳科技在2023年SNEC展会发布了全新n型组件产品DeepBlue4.0Pro。这款基于新一代尺寸矩形硅片的组件产品,采用晶澳自主研发的高寿命低氧含量和新一代尺寸的n型矩形硅片,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可达25.3%。同时,新一代组件还集成了SMBB技术、高密度封装技术等提质增效技术,组件效率超过22.5%。

5月24日,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1.8%的转换效率,这也是目前基于商业化CZ硅片上叠加钙钛矿所获得的最高国际认证转换效率。HJT——隆基转换效率26.81%,发电功率超600W。

中国市场TOPCon溢价空间扩大,供应进一步吃紧。目前PERC电池平均量产转化效率约23.5%,已逼近效率极限,本轮光伏技术变革将由P型电池转向N型电池。TOPCon电池当前量产效率已达25%以上,在N型电池中量产性价比最高,头部企业均选择以TOPCon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

N型招标份额近50% TOPCon溢价空间持续扩大,数据显示,4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4.65GW,同比增长299.18%,环比增长10.23%。1-4月累计光伏装机48.31GW,同比增长186.20%。当前产业链价格已现松动,预计终端组件价格将快速回落,刺激需求进一步放量。分析师进一步上修全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预期,预计2023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达140-150GW,同比增长约60%-70%。

与此同时,下游投资方对N型优势理解更加深刻,TOPCon逐步得到行业性认可。近期部分招标项目N型份额已由此前的10%上下提升至近50%。

进一步来说,随着N型产品进一步降本增效、电站有效验证的形成,下游对N型电池的需求优先级更高,高效电池议价能力更强。在这种情况下,2023年一季度以来N型与P型电池的价格趋势逐步形成分化,主流价差由2022年第四季度的约6-8分放大至9-12分。而产业链价格回调后,以TOPCon为首的N型电池有了更大的溢价空间。

目前TOPCon组件相比PERC组件享有0.095元/W溢价,在此基础上,TOPCon电池端预计实现1亿元/GW盈利,远超过HJT电池约0.56亿元/GW盈利水平。基于当前成本、效率估算,预计TOPCon理论上最大溢价扩至0.25-0.3元/W(考虑等功率发电量溢价),并且随其降本提效,溢价空间可能还会扩大。

去年起产业链公布了大规模的TOPCon扩产规划,然而从落实进度看,大部分仍未形成有效产出,实际投运进度大幅低于预期,且爬坡进程将还会有良率、效率、成本等问题。

截至5月中旬,规模投产TOPCon产能大致在百GW,满产约70GW,相较总需求仍有显著提升空间,目前供应进一步吃紧。TOPCon目前是无人区产业,和PERC当时的状态很大的不同,在较长的时期,都还会有较明显的差异化,先发企业know-how积累更深,且更容易汇聚上下游优势资源,可能在效率、成本上保持长时间领先。

2.2 光伏HJT电池研究分析

2023年,随着产业链成熟及产业、资本等各方努力,异质结电池技术迎来加速爆发的新阶段。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PERC电池片市场占比约91%,HJT、TOPCon等N型电池片合计占比不足3%。随着电池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加速,HJT产品提效降本优势进一步凸显,2022年,PERC电池片市场占比下降至88%,N型电池片占比合计达到约9.1%,其中HJT电池片市场占比约0.6%。预计到2025年,以HJT为代表的超高效电池技术占比合计将接近40%,到2030年有望超过75%。此外,HJT异质结电池出货也有明显增长。截止至2022年,HJT异质结电池全球出货累计超过11GW,预计2023年单国内HJT电池出货就有望达到15GW,同比增长275%。HJT异质结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头部大厂纷纷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金刚光伏、三五互联、乾景园林、宝馨科技……等多家企业披露了HJT电池及组件扩产计划。SOLARZOOM智库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23年一季度,包括海外在内异质结已投产产能达到20.51GW(其中海外产能1.74GW,国内产能18.77GW),到2023年底国内还将新增33.1GW的新产能,规划产能近300GW。此外,HJT各项纪录目前在头部大厂都有体现:目前HJT电池最高纪录26.81%由2022年11月隆基获取;量产210*66组件功率732.6瓦的记录由通威HJT团队;日前东方日升也传来好消息,在110um硅片上采用双面微晶、双面银包铜技术实现电池效率25.4%,验证了双面微晶+双面银包铜+110um硅片量产可能性。

SOLARZOOM创始人刘昶指出:“2023年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异质结将迈入10GW级规模化产出的新阶段,随着产品的效率优势、发电量优势以及弱光效应得到全优势球越来越多主流企业认可的同时,生产成本与传统技术正进入逐渐拉平的阶段,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

他同时指出,作为异质结规模量产技术在成熟前关键窗口期,“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要验证双面微晶技术能否达到甚至突破25.5%的电池效率(无需降档);实现110μm及以下厚度的硅片量产性,需要实现0BB封装工艺的量产技术导入……等多线程全维度地极致降本与提效。

“在HJT现有的比常规技术高0.15元/W基础上,继续叠加110-90μm硅片、边皮料应用、硅料/吸杂优化、0BB银浆降耗、银包铜应用、规模效应……等多项电池之外的技术,HJT完全可以实现低于常规技术0.02元/W的成本优势。”向整个行业揭示了HJT异质结技术诱人的成本优势,同时为实现HJT异质结技术的价值和潜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目前,2023年华晟已经实现HJT异质结电池产能5GW,M6-144常规版型组件功率突破500W,G12-132常规版型组件功率突破723.97W。到2023年底华晟HJT电池产能将达到20GW,电池量产平均效率也将达到25.3-25.5%。

针对HJT电池用银浆的银耗量大、印刷速度低、线型宽三大痛点,晶银高级技术总监洪玮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银包铜技术的应用,新一代金属浆料完全可以实现高导电、超细线印刷、高焊接拉力和低成本的要求。洪玮进一步解释,通过叠加无主栅等技术,未来银包铜中银含量将有现在的40-50%降低至30-40%,浆料耗量将有现在的14-16mg/W下降到10-12mg/W,金属化成本也将由现在的7-8分/W下降至3-5分/W,从根本上解决金属化带来的HJT高昂成本。

HJT亟需降低银浆成本,电镀铜为HJT独有的降本方式。HJT降本为规模扩产关键,银浆降本为重要手段。根据测算,银浆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约11%,因此降低银浆成本、少银&去银化极为关键。

预计到 2025 年电镀铜新增电镀设备市场空间约7亿元,相关标的包括迈为股份、罗博特科、东威科技。(1)迈为股份:与启威星合作开发水平电镀设备,启威星湿法工艺积累深厚,已布局水平电镀设备及生产线、电镀夹具、药液浓度控制等方面专利;(2)罗博特科:布局4种电镀技术方案,2023年1月公开的发明专利宣布实现双面电镀、单线产能14000整片/小时、破片率<0.02%。(3)东威科技:专注于垂直镀,2022年12月发布垂直连续电镀第三代设备,宣布电镀产能达8000片/小时,预计2023年上半年发货;2023年1月公告与国家电投及其子公司合作协议,将提供一台样机用于验证测试。

重点公司介绍

迈为股份——

HJT设备龙头,前瞻布局铜电镀技术。迈为股份为HJT整线设备龙头,积极布局电镀铜技术,2021年9月与澳大利亚SunDrive合作使用无种子层直接铜电镀工艺实现了M6尺寸HJT电池片25.54%转换效率,2022年8月进一步提升至26.41%,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目前迈为自主研发图形化环节设备,与启威星等合作布局电镀环节设备,预计2023年进行中试,2024年有望正式对外提供整线。(1)已有的PVD技术可适用于种子层制备:HJT种子层和TCO薄膜沉积可使用同一台PVD设备(需要增加腔体数量)或直接增加一台PVD设备(靶材需更换为铜或铜合金等种子层材料),公司自主研发PVD镀膜设备的技术经验可延伸至HJT电镀铜工艺。

(2)丝印图形化技术积累与类光刻具备协同性:迈为图形化技术积累丰富,丝印网板与掩膜版有一定相通性,①掩膜曝光vsLDI 路线:掩膜曝光设备价值量仅为 LDI 设 备的 1/2 甚至 1/3,经济性优势突出,LDI 设备不仅稳定性较差,激光还可能损伤HJT电池的钝化层。②油墨(湿膜)vs干膜:油墨已于 2022 年8-9月实现线宽突破,能够满足电镀铜对于栅线线宽的要求(<10 微米),而干膜还未达到相应水准。(3)与启威星等合作电镀环节:垂直电镀产能有限且难以提升,因此迈为倾向于选择生产效率更高、产能更大的水平电镀方案,铜电镀的布局由迈为参股公司江苏启威星进行。启威星通过引进日本YAC的制绒清洗技术,为迈为HJT整线提供配套清洗制绒设备,具有多年湿法技术的积累和对HJT工艺需求的深刻理解。目前启威星电镀设备处于研发阶段,并已经有电池行业的客户在进行试用。

罗博特科——

光伏自动化设备龙头,积极布局 TOPCon、HJT 等方向。罗博特科自 2011 年成立 以来深耕光伏自动化设备,突出的技术实力确保公司在薄片化趋势下的 TOPcon市场中仍占据龙头地位并得到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客户包括天合光能、通威太阳能和SunPower等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光伏厂商。同时公司也在 HJT 领域积极布局,2015年杭州赛昂成功实现铜电镀HJT量产化应用时,罗博特科便为其提供自动化设备,积累了相关技术经验。目前公司关于HJT技术路径的自动化技术和产品已迭代至第三代,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完成新型异质结电池铜电镀装备交付,成功切入铜电镀业务领域。区别于传统的垂直升降式电镀、垂直连续电镀、水平电镀技术方案,公司独创了全新的量产型铜电镀方案,从源头上解决了目前生产中产能低、运营成本高等痛点,这种插片式太阳能电池片铜电极电镀装置及方法已在申请专利。目前公司提供的电镀铜方案主要是基于HJT路线,其在TOPCon方向上的延展性应用也在考虑范围内。公司已于2022年12月完成了业界首创新型异质结电池铜电镀装备交付,后续将与合作客户(传统玩家)一起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工艺测试与优化工作,并将持续加快推进该业务领域的量产化进程。2023年1月公告与国家电投在铜栅线异质结电池VDI电镀解决方案达成战略合作。

东威科技——PCB电镀设备龙头,垂直连续电镀设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公司产品包括PCB电镀专用设备(VCP、水平化铜、水平镀等),五金表面处理专用设备,以及面向新能源动 力电池负极材料专用设备、光伏领域专用设备、真空溅射专用设备等。其中垂直连续电 镀设备(VCP)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垂直连续电镀设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电镀均匀性、贯孔率(TP)等关键指标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第二代光伏垂直连续硅片电镀设备于2022年初交付客户,经客户反馈均匀性、破片率等重要指标均达到要求,目前已完成客户验收。2022年12月,公司发布垂直连续电镀第三代设备,宣布电镀产能达8000片/小时,预计2023年上半年发货;2023年1月公告与国家电投及其子公司合作协议,将提供一台样机用于铜栅线异质结电池垂直连续电镀解决方案的验证测试。

image.gif

芯綦微装——

国内激光直写设备龙头,下游验证进展领先。公司主要产品为微纳级别直接成像设备与直写光刻设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显示及 PCB 行业,市占率不断上升。公司直写光刻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已将应用于IC载板产业化生产的直写光刻设备线路层曝 光精度(最小线宽)由8微米提升至6微米。根据公司定增预案,在新能源光伏领域,公司已经与下游知名电池片厂商进行了技术探讨。

拟定增加码电镀铜应用,设备研发进展加速。根据公司定增预案,公司预计投资总计3.18亿元建设现代化的直写光刻设备生产基地,推动直写光刻设备在新能源光伏等领域的应用。根据公司定增回复函,公司拟投入4200万元规划一条电镀铜中试实验线;截至2022年12月,公司已实现实验室条件下满足5微米以下线宽的铜栅线曝光需求的直写光刻设备产业化;同时提供量产线实现最小15微米的铜栅线直写曝光方案,产能达到6000片/小时、对位精度±10微米,可以应用于HJT,并支持210mm的整片和双半片光伏电池的制造。

苏大维格——

国内领先的微纳结构产品制造和技术服务商。通过自主研发光刻机,公 司建立微纳光学研发与生产制造的基础技术平台体系,目前已形成公共安全和新型印材、 消费电子新材料、反光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四大事业群。

依托光刻机先进制造能力,进军电镀铜图形化领域。公司成功开发多个系列覆盖纳米级和微米级的光刻机设备,设备精度满足光伏电镀铜要求。

2.3 钙钛矿电池企业研究分析

近日,经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权威认证报告,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1.8%的转换效率,该效率创造了世界前三、中国第一的纪录。此前团队研发的叠层电池国际权威认证效率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突破25.7%和29.55%,均代表中国在该项电池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对此表示,“虽然31.8%的转换效率不是目前叠层电池最高的转换效率,但是我们正将其大面积推广。”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也称作新概念太阳能电池。作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兴产业代表,钙钛矿电池在政策上也受到扶持,我国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鼓励支持钙钛矿电池产业的发展。2022年10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完善产业链综合支持措施,落实相关规划部署,突碱高效晶体硅电池、高效钙钛矿电池等低成本产业化技术,推动光伏发电降本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3年初,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N型高效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等。不仅如此,钙钛矿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具前景的光伏电池材料,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政府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纳入重点支持计划。中国科技部2016-2020年连续五年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列入重点研发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多家上市公司宣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投资计划,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

在近日的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上,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力挺”钙钛矿。2023年钙钛矿电池技术将正式步入量产元年,在跨越量产这道最主要的门槛后,钙钛矿将阔步迈向实证应用的新纪元。到2026年左右,钙钛矿与叠层电池组件效率将超过32%,这将成为现实,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光电应用新空间。朱共山在讲话中提出,从2023年开始,钙钛矿电池技术也将正式步入量产元年,在跨越量产这道最主要的门槛之后,钙钛矿将阔步迈向实证应用的新纪元。从目前来看,钙钛矿电池产业虽处于萌芽阶段,但随着厂商不断加码,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众多光伏厂商已基本具备全套钙钛矿电池设备生产线的供应能力,商业化趋势已初见端倪。根据各厂家规划该行预计2026年钙钛矿产能将达24.4GW,对应122.1亿元的总设备市场空间,51.5亿元新增设备市场空间。中金公司也指出,钙钛矿组件处于从0到1的产业化初期,企业在电池结构、材料体系、制备工艺、生产设备上各显神通进行路线验证,力图突破稳定性、大面积制备、效率三角难题。基于当前企业的产能规划,预计到2026年,钙钛矿国内总产能有望突破25GW,钙钛矿制造业、设备业年产值有望突破400亿元/100亿元。从制造企业角度,目前钙钛矿材料体系、制备工艺、生产设备仍处于快速试错迭代期,技术高速成长期头部企业具备先发优势,行业后发优势并不明显。

从产业链角度,钙钛矿组件封装环节重要性较晶硅进一步提升,带来POE粒子胶膜产业链、导电玻璃产业链、ITO等靶材产业链的变化与机遇,建议关注以上方向;此外,钙钛矿电池制备流程有别于晶硅电池,带来涂布设备、PVD设备、激光设备等增量设备需求。

京山轻机:针对钙钛矿设备业务主要着重在钙钛矿前段的镀膜设备,已有部分钙钛矿电池设备出货,已与行业多家钙钛矿电池企业有业务联系和合作,并有产品应用于多个客户端。通威股份:全面展开对全背接触技术、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技术等前沿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捷佳伟创:公司作为太阳能电池设备的领先企业,主要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提供满足下游客户技术需(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求的设备解决方案,包括PERC、TOPCon、HJT、HBC、IBC、钙钛矿等技术的设备。协鑫集成:公司控股股东协鑫集团在钙钛矿领域具有多年研发经验,技术储备充分。西子洁能:公司参股众能光电,其是国内第三代光伏技术(钙钛矿和OPV太阳能技术)的领军企业,在相关中试和量产装备制造方面处在国内第一,国际领先地位,拥有最多的中试和量产线业绩。杭萧钢构:子公司合特光电计划2022年底投产首条晶硅薄膜+钙钛矿叠层电池中试线,电池的生产设备是根据自主设计的生产工艺,规划产能为100MW,目标转化效率为28%以上。

2.4 动力电池企业研究分析

动力电池技术大比拼

截屏2023-05-26 17.17.46.png

近年来,在动力电池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涌现出了一批辨识度较高的创新技术及产品,从较早的比亚迪“刀片电池”、广汽埃安“弹匣电池”开始,到今年上海车展期间集中发布的“凝聚态电池”、“闪充电池”、“问顶电池”、“龙鳞甲电池”、“海绵电池”等,也大多以电池特点来命名该项技术或产品,并以期成为各家企业的独门绝技,比如提起刀片电池就联想到比亚迪,提起弹匣电池就联想到广汽埃安,而不是其他电池企业。这些简单易记又顾名思义的名字,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品牌化传播的特征。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普遍共识。现阶段,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技术井喷期,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以及规模化应用,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和重组。

事实上,随着资本热钱的不断涌入,使得动力电池出现低端技术泛滥、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良莠不齐等行业乱象,也造成了行业不断洗牌的局面。如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答案自然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据整车成本的40%至50%,其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真正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有利于带来更多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是最先创造出革命性技术的动力电池厂商,将会在新能源浪潮中占据先机,掌握主动权。

对于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一个朗朗上口的名称固然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表里如一”才是立足之本。动力电池的突破空间在哪里?

动力电池技术正在朝着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寿命、更好热稳定性方向发展。目前,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材料创新,比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二是工艺创新,比如通过改变动力电池结构或形态来提升能量密度及安全性。

但现阶段在材料创新尚未取得突破之际,动力电池厂商主要针对动力电池结构等工艺进行创新,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快充速度以及安全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主流电池厂商的技术创新基本都是沿着这条路线在前进。

但是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凝聚态电池,似乎可以归为电池材料维度的重大创新。该电池号称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打破了目前主流材料体系的天花板。按照宁德时代的官方介绍,凝聚态电池并不是半固态电池,也不是一个过渡性产品,而是一种全新的电池。

作为对比,在当下主流的三元锂电池体系中,宁德时代已经量产的麒麟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为350Wh/kg,特斯拉4680电池的能量密度是300Wh/kg。至于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是160Wh/kg。

凝聚态电池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能量密度,从目前有限的公开资料来看,主要是得益于电池材料和电池工艺的一系列创新。相较大家频繁讨论的固态、半固态电池,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则是采用了凝胶状电解质(无法判断此电解质是否为一种新材料),并通过构建微米级别的自适应网状结构,增强微观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电池动力学性能和锂离子运输效率。除此之外,凝聚态电池还开发了超高比能正极、新型负极、隔离膜、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使之既具有优秀的充放电性能,又具备高安全性能。

而工艺创新近年来比较知名的有CTP、CTC等技术,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均属于CTP(Cell to Pack,电芯直接组包技术),特斯拉4680电池属于CTC(Cell to Chassis,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皆是结构维度的创新,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塞入更多的锂离子电池,以达到续航能力的提升。

同时,从近期发布的且已公布技术原理的动力电池来看,目前创新主要集中在工艺范畴,且大多侧重于结构性方面。如,蜂巢能源“龙鳞甲电池”采用了热电分离、空间功能集成设计等技术;瑞浦兰钧的“问顶电池”和中创新航的“顶流圆柱电池”均是缩小顶部空间,采用一体化连接技术;捷威动力的“海绵电池”也是采用了高度集成化的设计,在空间的利用上做文章;而更早的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广汽埃安“弹匣电池”,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是结构创新。

在动力电池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必须要实现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制胜的关键。而未来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创新将面临以下三类挑战:其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技术的创新挑战;其二,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规模化的挑战;其三,国家氢能发展战略和国际布局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赢得竞争优势,是所有企业都应思考的问题。

2.5 风电板块

2.5.1风电整机企业

 在经历“抢装潮”后,我国风电的“平价上网”时代全面到来。2022年全年陆风机组加权容量中标均价(扣除塔筒400元/KW)下滑显著,1月份价格为2007元/KW,6月份至9月份价格在1700—1900元/KW区间,截至12月末,价格为1764元/KW。

 风机招标价格的下行,也使得风电整机厂商业绩出现分化。例如,近日披露业绩的明阳智能、三一重能及行业龙头金风科技。

 查阅年报获悉,虽然整机厂商之间业绩出现分化,但从其产品收入占比来看,大容量风机已成为销售主流。

 明阳智能全年销售订单中,3.XMW—5.XMW风机销售量遥遥领先,年内销售1280台,同比增长17%;6.XMW(含)以上风机销售量301台,同比增加5.24%;小兆瓦1.5MW—2.XMW风机销量同比下滑30.77%,为36台。

 三一重能风机情况类似,3.XMW以上风机销售量为695兆瓦,销售量同比增531.82%;3.XMW及以下风机销售量326兆瓦,同比下滑61.92%。

 对于大功率机组布局三一重能早有动作。数据显示,2018至2021年,三一重能2.XMW机组销售占比自93.2%降至2%。并在2021年,3MW产品销售额占比达到63%,成为主力机型。2022年以来,三一重能又将6.XMW及以上机型列为陆上风电重点机型。

 三一重能在年报中表示,技术创新迭代加快,风机大型化提速,以大功率、长叶片、高塔筒为主要趋势的大风机将更能满足将来市场竞争需求。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金风科技受到海上风电平价及大型化价格竞争影响,机组出现切换,报告期内GW2S、GW3S/4S、GW6S/8S机组整体营收情况均有下滑,MSPM(中速永磁)成为主力机型。

 运达股份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73.84亿元,同比增长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6亿元,同比5.12%。而电气风电则实现营收120.75亿元,同比降48.61%;净利润-3.38亿元,同比下降166.68%,并因业绩大幅下降收到上交所问询函。

对于风电行业来说,风电价格平价发展趋势已成必然事实,企业思考如何良性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风光储”一体化的布局。“风光储”一体化布局,从政策和技术壁垒端具有可实现性,产业链也相对具有延展性,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平衡净利润来源。

从“风光储”一体化角度出发,在新能源资产管理过程中,不是说风机布局完成后,或者光伏板铺完,储能就会产生最大价值的。而是在新能源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发挥整体新能源的最大价值,需要形成风光储的系统。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未来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风光储”一体化布局已成必然趋势。明阳智能及三一重能的年报中的确提到了“风光储”一体化布局。

 明阳智能在2022年年报中披露,报告期内,光伏、储能、氢能业务逐步落地。其中,光伏异质结电池片和组件生产线顺利投产,储能系统业务逐步发展,报告期内出货达到1087MWh,出货量位居“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统计的国内储能系统集成(不含户储)行业第九名。

 在核心技术部分,三一重能也对“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电站设计技术”“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设计技术”“微电网设计技术”有所布局。

三、新能源行业重大事件

1、5月23日, SNEC 2023第十六届国际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SNEC2023光伏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

SNEC光伏大会光伏高层观点

刘汉元(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光伏发电将在未来碳中和背景下的一次能源中最低占30~40%,最高占60~70%,是未来占比最高的能源之一。随着成本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也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未来30年左右,以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为代表的绿色转型,将在国内形成百万亿人民币、全球形成百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

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产业对中国的一次能源转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从产业角度有效地支撑中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二是中国在这一轮全世界生态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将成为牵引全人类能源转型的第一大国。

面对行业竞争,中国过去缺的不是有竞争和竞争力度,而是适当控制无序竞争,增加有序竞争的力度。

朱共山(协鑫集团董事长):从2023年开始,钙钛矿电池技术将正式步入量产元年。“新能源正在改变世界,我们需要用跨界思维,在新的时空坐标之下,重新认识、重新定义新能源的跃迁之道。”

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科技革命、新材料革命、新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进入太瓦时代的光伏,深度嵌入其它能源形态和应用场景。去年8月份,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首次超越风电,今年3月底,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越水电,成为新能源“老大”、全国第二大电源。全球层面,光伏等新能源也是“风景独好”。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GW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将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从全球空间格局来看,欧洲能源价格上升,带动户用光伏需求迅速增长,预计欧洲光伏今年将保持40%的高增长速度。2025年,欧洲光伏装机累计将超过320GW,到2030年将达到1TW以上。未来十年,美国的光伏累计装机也将达到800GW左右。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三年,新型储能每年将新增80GW左右,到2025年累计规模有望达到230GW左右。氢能方面,随着电解槽单线产能持续增加和电耗的逐步降低,绿氢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后,绿氢有望实现与天然气制氢平价,2030年左右有望与煤制氢平价,并且在未来十年保持5%左右的产量复合增长。

在谈光伏的时候,其实是同时在谈风光储氢氨等新能源,以及源网荷储的多元化变革,包括数字能源革命所带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下一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将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双高”叠加,“比特+瓦特”,也就是数字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能源系统,将以自动调节、智慧运行、动态平衡的方式,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座。在这个新型的数字能源系统中,AI,以及AI的三大核心基石——数据、算力和算法,以及数字孪生、移动储能、虚拟/增强现实、生物技术、人机交互与认知等革命性的科技,都将与新能源系统产生友好而紧密的“光合作用”。

李振国(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发表《构筑协同创新生态 创建零碳绿能世界》主题演讲。让光伏的使用成本更低,是全行业的使命和责任。而技术持续进步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最大推力。

“得益于科技创新,光伏度电成本从4元下降到不到0.5元,不仅为未来发展形成了支撑,而且还使得光伏成为‘碳中和’的支撑性力量。”

侯金龙(华为数字能源总裁):“能源产业的源动力由‘自然资源’转向‘技术创新’,碳中和、能源独立、商业价值三轮驱动,正加速能源变革进程。在清洁发电领域,华为数字能源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围绕电站、工商用、户用三大场景,通过智能光储发电机、‘优光储充用云’解决方案等,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加速光伏成为主力能源。”

侯金龙指出,碳中和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最确定的战略,能源产业的源动力由原来煤、石油等“自然资源”,转向风、光、储、电力电子、数字化等“技术创新”。在技术的推动下,数字世界与能源世界深度融合发展,能源产业正快速进入数字能源新时代,并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数字技术为关键使能。能源变革的核心是构建“安全、可靠、低碳、经济”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是关键路径。

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实现能源安全的根本办法是能源本土化。过去的油气能源时代,大部分国家无法满足自身能源需求,但使用新能源光伏,大部分国家都可以通过自身装机来满足用电需求。就中国而言,高纪凡介绍,中国沙漠戈壁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只要在5%的戈壁荒漠沙漠铺上太阳能板,就足以满足到2060年的整个能源需求。中国现在能够安装光伏的屋顶,经初步统计至少是8000万户,目前仅安装了400万户,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从外部环境看,全世界的光伏市场格局在发生变化,美国、欧盟、印度等都在通过一些法案推动本国制造,或者保障本国可再生能源供应链。

曹仁贤(阳光电源董事长):谈及数字化、储能对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由光伏延展出的一系列新业态、新产业也在逐步形成,未来都将实现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光伏加储能、光伏加氢能、光伏加汽车。

2、隆基氢能提出产品技术方案:

第一,为离网混合制氢提供15台系统安全且能耗获得国际认证产品。3套四对一制氢系统用于柔性合成氨(每4台1000Nm/h电解槽对应1台气液分离装备、系统制氢能力达到 4000Nm /h)、3套一对一电解制氢系统用于直流微网;第二,为离网制氢提供最新技术。实现高电流密度与高产氢量的完美结合,优化气液分离框架结构更紧凑,有效降低了系统投资;第三,为新能源柔性制氢提供配套装备和解决方案。产品具备宽幅调节能力、同时适配 IGBT 电源和晶闸管电源,功率调节速度快,可应对大型风光制氢波动性工况调节需求。

2022 年 5 月,隆基氢能成功入围中石化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近 30 亿元,将新建装机容量 300 兆瓦、年均发电量 6.18 亿千瓦时的光伏电站,以及年产能 2 万吨的电解水制氢厂。预计 2023 年建成投产后,生产的绿氢将部分替代现有的天然气制氢,每年预估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8.5 万吨。

阳光电源于2016年成立氢能研究小组,探究氢能行业发展;2019年成立氢能事业部,专注于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研究。同年,与大连物化所共同成立“PEM电解制氢技术联合实验室”,以大功率PEM电解制氢装备的研究开发为核心,攻关技术制高点。2020年,在阳光产业园建成可再生能源变功率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实现纯离网变功率制氢及电——氢——电闭环。2021年,注册成立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50Nm/h PEM电解槽,1000Nm/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试车成功。2022年,年产能GW级制氢设备工厂建成投产。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产品已在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湖北等多地风光制氢示范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image.gif

大安项目依托吉林白城区域优质的风、光、水资源禀赋,采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聚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氢能、绿氨等多种清洁能源形式,形成电-氢-氨全产业链,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绿氢合成绿氨创新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3.32亿元,由新能源与制氢合成氨两部分组成。

阳光氢能为该项目提供先进的柔性制氢系统解决方法,包括3套四对一柔性制氢系统(4台1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对应1套4000Nm³/h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产品。为满足不同能量来源对设备的影响以及规模化产氢对技术要求,结合绿氢合成氨的应用场景,研发团队多次实地考察,并将四对一解决方案与项目需求反复论证。

阳光氢能柔性制氢系统具备适配多种能量来源,匹配可再生能源快速波动的特性。鄂尔多斯市深能北方光伏制氢项目采用的也是该套解决方案,并将应用到化工、交通领域。未来,阳光氢能将在电氢深度耦合领域持续创新,引领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拓展更多应用场景,通过“绿氢+”模式耦合工业、交通、能源电力等应用领域,探索一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新路径。

3、近日,大连市洁净能源集团海水制氢一体化项目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采购中标结果公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摘得4套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标的。中标价格分别为3320万元和3600万元。单价分别为830万元和900万元。

本次招标人为大连洁净能源集团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接中标通知书后110个日历日内将其中2台设备供货到招标方指定地点并安装调试完毕接中标通知书后140个日历日内将剩余2台设备供货到招标方指定地点并安装调试完毕。

近期两家公司的中标信息还包括:4月,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水电解制氢设备招标公布了结果,隆基氢能以10470 万中标15套电解水制氢设备标的,阳光电源以8986.29 万中标12套电解水制氢设备标的。

3月14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经济开发区深能北方光伏制氢项目公示了制氢设备采购安装中标结果。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独中9套电解水制氢设备标的,价格8978.3900万元。

4、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2023)于5月23-26日在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举办。本届大会将综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目前我国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研判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并于大会现场签署并发布《佛山宣言》。

日前,新疆发布《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应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力。

自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印发,氢能产业的战略地位基本确立。在此文件引领下,各地政策密集发布,以城市集群为主要模式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2023年以来,大量氢能项目签约落地,多个氢能项目开工,氢能需求有望提速。据北极星氢能网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国内共有14个氢能项目签约或开工,涉及国家电投、中国能建、中国船舶等多家企业。

氢能产业周期开启,绿氢成本预计逐步具备竞争力,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扩大,具备成本优势的电解槽生产与氢储运、加注装置企业有望受益。推荐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双良节能*、华光环能、华电重工、兰石重装,建议关注亿利洁能、厚普股份、开山股份。电解水及氢气需求端放量下,安全高效输氢技术是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前提,建议关注昇辉科技、亿利洁能、华电重工、石化机械、兰石重装。

2023年,我国绿氢发展火热程度持续高涨。从政策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对绿氢项目直接支持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从企业端看,由中石化、中能建、国家电网、国电投、国家能源、三峡能源等央企国企快速推动国内绿氢项目发展;从地方来看,众多地方政府政策将绿氢项目和风光项目指标进行绑定,鼓励企业在风光项目落地的同时配套绿氢项目。据不完全统计,1-5月我国MW级项目电解槽招标量超625.5MW,碱性电解水制氢依然是目前市场主流。

image.gif

公开招/中标信息显示,其中481.5MW的电解槽订单已发布中标情况——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国能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大连市洁净能源集团海水制氢一体化项目碱性电解槽采购项目、深能北方光伏制氢项目、华能清能院1300Nm?/h碱性电解槽采购项目。

其中,隆基氢能分别获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15套1000Nm³/h碱性电解槽订单、大连市洁净能源集团海水制氢一体化项目碱性电解槽采购项目4套1000Nm³碱性电解槽订单。今年截至目前,隆基氢能在国内中标超过40台套碱性电解槽,合计200MW以上,其中大型绿氢项目超过55%。

image.gif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今年开始实施的全球最大的绿色合成氨项目,共计招标39套1000Nm³/h的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其中,隆基氢能以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中标,获得15套1000Nm³/h电解水制氢系统订单,市场份额38.5%。

5、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开启,助推电力市场改革加速。5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第三监管周期区域电网输电价格及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公布了第三监管周期(2023年6月1日起执行)输配电价水平和结构,在严格成本监审基础上核定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

加快推动电力市场建设机制,大力优化资源配置。本轮输配电价调整从另一方面表明,电价机制是电力市场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管好中间”是“放开两头”市场有效竞争的前提。输配电价结构更加合理,《通知》提出,工商业用户用电容量在100千伏安及以下的,执行单一制电价;100千伏安至315千伏安之间的,可选择执行单一制或两部制电价;315千伏安及以上的,执行两部制电价,现执行单一制电价的用户可选择执行单一制电价或两部制电价。不同电压等级电价更好反映了供电成本差异,为促进电力市场交易、推动增量配电网微电网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输配电价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有利于疏导消纳成本。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系统边际电价逐步降低,而包含辅助服务、容量成本等的系统运行费用将逐步提高。

将上网环节中线损、辅助服务费用和抽水蓄能容量电费单列,有利于更加及时、合理体现用户购电线损变化,清晰反映电力系统调节资源费用,进一步强化电网准许收入监管。同时,引导用户为调节性资源付费,有利于疏导新能源消纳成本,为储能、火电灵活性改造、虚拟电厂等发展带来新机遇。

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促进电力系统效率提升。《通知》指出,选择执行需量电价计费方式的两部制用户,每月每千伏安用电量达到260千瓦时及以上的,当月需量电价按本通知核定标准90%执行。对负荷率较高的两部制用户的需量电价实施打折优惠,有利于引导用户合理报装容量,降低用户负荷峰谷差,提升电力系统经济性。

 电价机制是电力市场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本轮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改革,为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引导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国内新能源功率预测龙头并已开展虚拟电厂业务的【国能日新】;一站式供用电服务,配电网龙头【苏文电能】;火电节能环保设备商【青达环保】;电网故障检测技术储备充足,积极布局用户侧储能的【科汇股份】;积极布局火电灵活性、光热发电的【西子洁能】。建议关注:南网旗下、电源清洁化+电网智能化的储能龙头【南网科技】;储能订单不断落地的【林洋能源】;布局智慧能源系统,具备虚拟电厂业务支撑能力的【朗新科技】。

6、5月16日下午,国内光伏头部企业之一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5层会议室召开2022年度股东会。除了机构股东和自然人股东,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派出代表参加通威股份的年度股东会。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并直接管理的证券金融类公益机构,主要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设。

四川民营企业家刘汉元通过通威集团持有通威股份43.85%的股权。刘汉元以经营饲料起家,带领该公司转型至光伏领域,使得通威股份成为全球范围内多晶硅领域的龙头。

 一位来自青岛的股东提问称:“光伏行业目前的竞争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未来是否会出现寡头?硅料价格一直在下降,行业是否会出现淘汰赛?公司为什么选择在2024年大扩产,而不是今年?”

 刘汉元通过这个问题表述了自己对光伏行业的展望。他说,大家看到,光伏行业这两年热起来了,全社会都从原来不太关注、可有可无的产业,逐渐变成“双碳目标”(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完成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请注意,我没有说‘之一’,因为光伏是最主要的唯一一个力量。”其表示,光伏行业装机量,去年300GW,今年就算400GW-500GW,事实上也只是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开始时期,未来十年或许更长的时间,也许还有10倍、20倍的空间。

  “碳中和”的路才刚刚开始,中国提出40年,从2020年开始算起,要把中国现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汽车的柴油、汽油、煤油全部替代或者基本全部替代。可以想象,替代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于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原有的这方面能源中,能算得上可持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基本上水电为主,形成了一些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光伏发电,很有可能会形成碳中和背景下最主要的能源组成。

现有的水电,四川、云南是全国和全世界水电最集中的两个省份,十四五期间,四川和云南分别达到一亿二三千瓦和一亿千瓦的水电装机以后,两个省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基本上开发完毕,水电和生物发电等各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够占到10%的比重就已经非常优秀了。

刘汉元称,水电在中国占总电力的15%,占所有电力消费的6%-8%,在全世界来讲只有百分之几的比重。在未来二三十年全人类的能源消费结构当中,它如果能够提供10%,已经是非常好的占比了。除此以外的90%的能源构成(指“碳中和”目标之下),无论是聚光发热,还是地热能发热、潮汐能发热等等,这些都可以做实验,在已经看得到的成熟的技术路线当中,风力发电可能会成为第二主角。传统的水电是第三主角的话,风力发电可能是第二主角。在北欧一些风能资源很好的地方,可能会占到1/3,甚至有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来源会占到50%。但从全球总量的角度来讲,风力发电能够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提供20%左右的能源来源就非常优秀了。水电和风电,两者占比相加10%+20%=30%,70%剩余的可再生能源靠什么呢?法国、德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原来有核电,到现在,德国是这两三年计划全部放弃核电,已有的核电机组全部要放弃停发,废弃反应堆。中国现在还在新建一部分核电,但是核电也只能作出百分之几的占比贡献,无论中国发展的速度多快,因为核电的环境压力,资源的不可持续性、污染风险始终摆在全人类的面前。

因此,70%剩下可再生能源的来源,几乎主要靠光伏发电为主,生物发电、地热发电、潮汐能发电,到现在为止收集的成本都还相对很高,收集的稳定性比刚才说的风电光电还差,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很难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能源。

刘汉元说,光伏发电现在技术路径已经完全成熟,1000瓦的建设成本现在大概只有3500元,组件成本只要1600元、1700元,前段时间2000元,系统成本近两年已经降到3500元左右每千瓦,按不同地区不同的光照条件,光伏发电的成本现在已经可以到1毛5分钱到三毛钱,1000瓦时就是一度电,中国的财务费用和土地成本比较高,用中国的组件和系统在光照好的地方、资金成本低的地方,在去年、前年(2021年、2022年)已经实现发电成本不到1毛钱一度电。在中国范围内光照差一点的地方,如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大约三毛钱左右一度电,如果财务费用低,场地租金低可以做到2毛5左右。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甘孜、阿坝这些地方可以做到1毛5分钱到2毛钱一度电。这些光伏发电的成本,事实上已经全面低于中国的煤炭发电的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之前,中国煤炭发电的成本在全世界的能源结构当中占比算多的,成本算最低的,光伏发电已经在三年前低于它的成本。

刘汉元分析称,水电在云南、四川等地大约2毛钱左右一度电,水电充沛的时候可能1毛5分钱一度电,现在新建的水电站的成本大约两毛钱一度电。那在光照好的地方,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等于低于水电成本。

 从生产光伏发电的原材料看,硅,就是沙子当中的主要成分,硅在地球上的前三大元素最含量最多的,玻璃是氧化硅和相应的其他产物,泥土大部分是二氧化硅的这种成分,所以归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成本极低。把它提炼到9个9(指99.9999999%)、11个9(指99.999999999%)的纯度,也是近10年人类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最主要的核心原材料。光伏发电是基于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光电二极管的发电系统,所以它实际上是个半导体器件,上面有光子在里面,吸入电子后跃升,然后输出直流电,现在已经把它做到光能转换23%左右,这是商业应用。研究利用25%-28%直接转换成电能,通过一个电线输出。所以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人类从技术革命以来取得的路径最直接、运行的成本最低,资源无论是从光的资源还是从硅的资源具有无限性的一个可再生能源。以这个视角去看,今天的300GW一年仅仅是未来年度高峰用量的1/10、1/20,甚至1/30。

风险提示:

光伏、风电行业政策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经济下行影响光伏、风电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光伏、风电新增装机、产能释放不及预期风险;其他突发爆炸等事件的风险等。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展恒基金认为可靠的公开可获得资料,但对这些资料或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展恒基金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本报告仅向特定客户传送,未经展恒基金授权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印、传送或出版,否则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就本报告内容及其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疏忽、误解或其他不确定之处,展恒基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声明:
展恒基金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文章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等,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部分涉及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TOPS 周排行
重点推荐
本月热销
展恒基金(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27号院5号楼6层0615A
客服热线:400-818-8000
客服邮箱:CALLCENTER@myfp.cn
Copyright©2004-2021 北京展恒基金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风险提示:展恒基金网所提供基金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展恒基金不对基金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 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展恒基金网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展恒基金网的任何推荐和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投资者应独立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